在中東戰火尚未平息之際,美國對伊朗的精準打擊行動引發了全球震動。
然而,就在不少人驚嘆于美軍“閃電出手”之余,有美國戰略專家卻悄然發出警告:這種“炸完就走”的戰術,對伊朗行得通,對中國卻完全無效。
美國若再玩火,等待它的,可能不只是外交失敗,更可能是徹底翻車。
四處出擊的美國
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這一地位賦予它巨大的戰略擴張沖動。
從海灣戰爭到科索沃空襲,從阿富汗到伊拉克,從利比亞到敘利亞,再到最近對伊朗的精準空襲,美國用行動反復證明了一點:只要符合自身利益,它從不吝于動用武力,干涉別國內政,插手地區格局。
二十年來,美國的軍事行動幾乎從未停歇。
2001年“9·11”事件發生后,美國以反恐為由發動對阿富汗的全面入侵,將塔利班政權一舉推翻。
然而,這場戰爭一打就是20年,不僅未能穩定阿富汗局勢,反而留下一個更破碎、更依賴外援的國家。
緊接著,2003年美國繞過聯合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以“清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名,對薩達姆政權發動了全面打擊。
但戰后并未找到任何所謂的“化武證據”,而伊拉克從此陷入內亂和極端組織滋生的泥潭,美國不僅沒有兌現“重建”的承諾,反而加劇了中東地區的政治撕裂。
2011年,利比亞成為美國“人道干預”的又一目標。
在北約的支持下,美國主導空襲推翻卡扎菲政權,最終導致國家分裂、武裝割據,至今未能恢復統一。
敘利亞內戰爆發后,美國則以支持“溫和反對派”為借口,不斷向沖突中輸送武器,甚至對政府軍陣地實施空襲,間接拖長了戰火,并激化了地區教派對立。
不僅如此,美國對伊朗的圍堵更是體現其戰略冒進的典型姿態。
近年來,華盛頓在沒有任何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多次對伊朗境內實施“定點打擊”,包括斬首伊朗將軍蘇萊曼尼和摧毀核設施,這種“毫無顧忌”的打擊方式在國際上引發巨大爭議。
美國這種四處出擊、以“自由、民主、反恐”為外衣進行軍事干預的行為,往往以破壞性的方式終結他國政權,卻很少承擔起戰后重建的責任。
結果是,世界上留下一個又一個動蕩的火藥桶,而美國卻往往拍拍屁股就走,留下的只有廢墟與混亂。
“虛弱”的美國
盡管美國仍在世界舞臺上頻頻出手,似乎仍在維持著“世界警察”的姿態,但事實上,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超級大國,早已顯露出前所未有的虛弱和力不從心。
正如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現任主席理查德·哈斯在6月28日接受英國BBC采訪時所言,特朗普這次對伊朗發動的打擊行動,看似強勢,實則虛張聲勢。
它在時間上極為短暫,在規模上也極其有限,更多是為了向國內選民展示所謂的“強硬”姿態。
哈斯明確指出,這種打法在伊朗或許還能奏效,但絕非可復制于所有地區的“萬用劇本”。
比如對中國,美方絕不可能像對伊朗那樣,“想炸就炸”。
原因很簡單:中國不僅擁有完備的國防體系和戰略縱深,更在全球經濟、科技、供應鏈等多個維度具備與美國抗衡乃至反制的能力。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其他戰略方向上。
哈斯特別提到朝鮮,指出該國擁有核武器和龐大的常規武裝力量,一旦美方輕舉妄動,勢必將引發災難性的后果,甚至可能重演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
事實上,現在的美國,早已是外強中干。
美國虛弱的背后,是多重深層結構性問題的交織。
首先是國內的政治分裂嚴重加劇。
近年來,從國會僵局到選舉爭議,從極端黨派對立到社會撕裂,美國政府在內政上已是難以達成共識。
其次,美國的財政壓力愈發沉重。
長期的戰爭開支、巨額軍費、全球駐軍體系以及龐大的社會福利系統,令美國財政赤字高企、債務攀升。
就連最核心的軍事體系,也正遭遇更新滯后、供應鏈依賴、軍工業萎縮等瓶頸。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國際形象正在不斷下降。
從阿富汗倉皇撤軍到對加沙沖突的雙重標準,從頻繁濫用制裁到操弄國際輿論的伎倆,美國“維護秩序”的說辭越來越站不住腳,反而激起了越來越多國家的反感與防范。
就連許多盟友也不再信任美國,美國孤掌難鳴的局面越發明顯。
那些看似“精準”、“高效”的軍事行動,其實不過是強弩之末下的虛張聲勢;而特朗普試圖延續的“強人外交”路線,終究將在現實的壁壘前碰得頭破血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