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榮,《北京東村 1號》,1994年,M+希克藏品
香港M+博物館藏 ? 榮榮
從跨媒介的視角來看攝影,對于理解中國現當代藝術的演變也具有重要意義。我在《廢墟的故事》一書中,便以一整章專門討論19世紀攝影術傳入中國引發的效應。攝影改變了中國人的眼睛,使許多過去視而不見的事物突然進入了藝術家的視野。
攝影術的誕生,是藝術史上的重要分水嶺。攝影改變了圖像的生產方式——借助機械技術,人類不再完全仰賴手工繪畫與雕塑等傳統媒介。盡管如此,攝影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曾長期處于敘事邊緣。
▲巫鴻,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及東亞語言文明系教授
作為藝術史學家、批評家與策展人,巫鴻以嚴謹的學術研究與開闊的藝術視野,敏銳察覺到攝影在身份建構、社會變遷與跨媒介實驗中所扮演的介質角色。他的研究與策展實踐,不只是對中國當代藝術內部結構的有力補充,也為我們打開了理解當代文化景觀的另一重維度——一道深刻而隱秘的縫隙,由攝影引導我們穿行其間。作為一位藝術史學家,巫鴻為何對攝影格外關注?
本篇專訪將回望巫鴻的思考軌跡,回顧并展開他對影像藝術的思考路徑與策展視野。
您最初是如何對影像藝術產生興趣的?
其實,我從小就對攝影懷有好奇心。大約是在20世紀50年代上小學時,家中給我買了一臺簡單的相機,我便開始接觸攝影。到中學時,上海也生產了一種簡單的方盒子相機,我又添置了一臺。
后來我們美術學院的學生被派往河北宣化接受再教育,就在一個部隊里面,由于我有一臺東德單反相機,而且也喜歡拍照,便被指派為單位的記者,負責記錄內部活動。
▲左:1947年,時年2歲的巫鴻
右:初中時期的巫鴻
圖片來源:理想國imaginist
盡管我對攝影有興趣,但當時的興趣并不具學術性,也并非受過專業訓練的攝影師。真正產生學術層面的興趣,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
那時正值中國當代藝術開始高速發展,我為籌備一檔在美國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回國進行了長達兩三年的田野調查。借此契機,我接觸到一批尚未出名的年輕藝術家,其中,尤以攝影作品給我帶來非常強烈的沖擊,即使放在全球攝影藝術發展的脈絡中,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
那段時間正是在“85新潮美術運動”之后,中國當代藝術在90年代出現了另一波創作高峰,然而當時國際關注的焦點仍然集中在架上繪畫與部分裝置作品,中國攝影還未進入主流的策展脈絡。
▲“瞬間:20世紀末的中國實驗藝術展”展覽海報
圖片來源:Asia Art Archive
1999年,我在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Smart Museum of Art)策劃組織了“瞬間:20世紀末的中國實驗藝術展”(Transience: Chinese Experimental Art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展出作品中有相當比例與攝影相關,包括榮榮、劉錚、邢丹文、袁東平、邱志杰、莫毅的作品。
▲《瞬間》,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圖片來源: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這場展覽讓他們首次被國際社會所認知。我當時的策展目標不只是介紹作品,更要將創作者一并介紹給觀眾,所以,針對每位藝術家進行了深入訪談,出版了專書《瞬間》,后來成為美國一些大學的教材,在那個時空對推廣中國當代藝術起到了一定作用。
▲《聚焦:攝影在中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
圖片來源: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此外,我以歷史研究者的角度加以觀察,將攝影的發展歷程視為另一條研究線路,進一步將研究延伸至攝影傳入中國后所發生的事情,出版了《聚焦:攝影在中國》(
Zooming In: Histories of Photography in China)一書。
您談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回國的強烈觸動,能否進一步談談當時那些藝術家的作品如何引發您的研究興趣?
我特別關注當代藝術的“實驗性”——不論是技術層面的創新,還是觀念與思想的突破。而90年代的中國當代攝影在三個層面表現出強烈的實驗性。首先,是個體對于自身身份認同的探討。比如,邱志杰的《紋身》系列(1997),反映了當時中國年輕世代對于自我身份的追問,以及在概念層次對于自我個體的深入思考。
▲張大力,《拆·紫禁城》,1998年,宥愛美術館藏
圖片來源:宥愛美術館
另一個對我觸動較大的面向是攝影對中國社會變化的敏感度。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城市風貌變化最劇烈的時期,當時國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在進行都市重劃,城市宛如一個大工地。在所有藝術媒介中,攝影是最先抓住這個變化的。例如,榮榮的廢墟系列,記錄了北京現代化發展中拆毀舊屋的過程。
▲邢丹文,“我是女人”北京UCCA展覽現場,2019年
圖片來源: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此外,還可以探討此時中國攝影對人體的表現,尤其是表現女性,比如,邢丹文的系列作品《與共和國同生》,他為一些1949年左右出生的女性朋友拍攝肖像,挖掘其心理深度。這三個方面都顯示出中國藝術的脈絡中未曾出現的實驗性,都對當時的我造成了沖擊。
承接前面關于實驗性的探討,我們注意到實驗往往并不限于攝影自身,而是與錄像、行為、繪畫等媒介密切互動,您怎么看待這種跨媒介現象?
從跨媒介的視角來看攝影,對于理解中國現當代藝術的演變也具有重要意義。我在《廢墟的故事》(
A Story of Ruins: Presence and Absence in Chinese Art nad Visual Culture)一書中,便以一整章專門討論 19 世紀攝影術傳入中國引發的效應。攝影改變了中國人的眼睛,使許多過去視而不見的事物突然進入了藝術家的視野。
▲《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和“缺席”》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圖片來源: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以建筑廢墟為例,中國的繪畫傳統極少表現廢棄的人造建筑,但當攝影師開始拍攝戰爭造成的廢墟,畫家也突然“看見”了廢墟,從而將其納入創作。其實現實中的建筑廢墟一直存在,但畫家受到傳統觀念的約束,未曾視其為再現題材,是攝影將廢墟帶入他們的視野,改變了人與現實的關系。
▲《行動中的繪畫:劉小東筆記(1998-2014)》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圖片來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攝影對當代藝術的推動以及滲入其他藝術形式,這些現象在中國尤為鮮明。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許多中國藝術家開始使用攝影這個媒材,也將其作為繪畫的基礎。例如,中國的學院派藝術就有以照片為基礎作畫的傳統。此外,像劉小東拍攝的照片不只是創作參考,也有獨立出版的攝影集。他的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關系,成為我研究的對象。同樣,我也曾撰文討論陳丹青與攝影的關系。
▲榮榮,《北京東村 19號》
拍攝張洹的行為藝術《12平方米》
1994年,圖片來源:《榮榮和英瑞:蛻變》(北京,2004年)
巫鴻編著,113頁 ? 榮榮
行為藝術與攝影之間的聯系也極為緊密。有時拍攝照片就是行為藝術,有時一場行為藝術之所以被廣泛傳播,正是因為留下了關鍵的照片。像張洹、馬六明等行為藝術家,正是通過邢丹文、榮榮等攝影師的記錄,才真正被國際所認識,攝影不僅見證,也助推了行為藝術的傳播。
所以,雖然有些照片還是作為獨立的攝影藝術存在,但是更多時候,攝影已經作為一種特殊的介質滲入到當代藝術的各領域,我認為非常有意思。
在您的研究與策展經驗中,是否有某些作品改變了您對影像藝術的認識?
我在策展和寫作中特別關注攝影的“物質性”。攝影在我看來不是單純的影像,它是一個帶有物質性的物件。它的用紙、沖印、版次都留存了歷史痕跡,都具有不同的物質性,而不只是屏幕上的影像。
▲無名男子剪辮紀念照,1912年
圖片來源:巫鴻,《聚焦:攝影在中國》
我曾撰文探討辛亥革命時期的剪辮紀念照(收錄于《聚焦:攝影在中國》)。研究起點是一張照片,一名男子站在女性常用的穿衣鏡前,留下還梳著清朝辮子的身影。我好奇他為何要這么拍,照片背后的題字說明這是他剪辮前的最后留影。
此后,我又找到幾張類似的照片,使我意識到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在辛亥革命時期,許多中產階級男士都拍了這種穿衣鏡照,標志著人生的重要變化,包括魯迅也留下了剪辮小像。他們一方面舍不得這條辮子,一方面又得跟上時代、接受新制度———個體面對歷史劇變的矛盾和掙扎,透過這些照片強烈地表現了出來。
▲海波,《他們之三》,1999年,M+希克藏品
香港M+博物館藏 ? Hai Bo
剪辮紀念照給我帶來許多啟發,后來看到攝影家海波的代表作品《他們》(2000)——他召集曾經一起拍過合照的人,復現當年場景,再將前后相隔數十年的兩張照片并置。我將海波的作品帶到美國展出,在策展過程中我發現不能為了視覺的震撼而盲目將歷史照片放大,它們應該保持原本的狀態,一旦經過重制,也就失去了原始的物質性。
我認為呈現作品的方式也反映了攝影師個人的訓練與思考。很多時候,人們只是簡單地將照片當作影像處理,大小隨意,失去了應有的邏輯與物質性。
您與克里斯多夫?菲利浦斯(Christopher Phillips)于2004年共同策劃的“過去和未來之間:中國新影像展”,被《美國藝術》雜志評選為“定義‘千禧年代’的展覽”之一。您認為該展覽對國際社會理解中國當代攝影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過去和未來之間:中國新影像展”,芝加哥展覽現場,2004年
圖片來源:Smart Museum of Art,芝加哥大學
這個展覽涵蓋了攝影與錄像作品,在當時確實產生了廣泛影響,直到今天仍被記住。《美國藝術》雜志的評選是放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比較,我當時也感到很驚訝,因為,如今展覽實在太多了,能被記住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何況被資深評論家稱作是“定義時代”的展覽。回想起來,這個展覽的影響力來自幾個方面。
首先,籌備期非常長。我參與的起點是前面談過的1999年“瞬間”展覽,我對中國當代攝影,尤其是攝影師群體產生了特別的關注。從那時起,我每年回國都會拜訪創作者、搜集作品信息,為后來的策展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過去和未來之間:中國新影像》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圖片來源: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克里斯多夫當時是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的資深策展人,也是一位攝影理論家,與他合作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們希望這個展覽能在重要的美術館落地,芝加哥是展覽首站,在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和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同步展出,展出規模之大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王慶松的作品就占據整面墻。
▲“過去和未來之間:中國新影像展”,芝加哥展覽現場,2004年
圖片來源:Smart Museum of Art,芝加哥大學
之后展覽移至紐約,在國際攝影中心(ICP)和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同時展出,這兩個機構在藝術界都具有極高的影響力。使用同一城市的兩個頂級機構舉辦同一展覽,自然引發了強烈關注,也吸引了大量媒體報道。許多藝術家親自到場參與,在國內也引發了高度關注。這個展覽后來巡展至多個國際城市,出版的畫冊也成為西方了解中國當代攝影乃至當代藝術的一個入口。
▲“過去和未來之間:中國新影像展”,芝加哥展覽現場,2004年
圖片來源:Smart Museum of Art,芝加哥大學
展覽中的攝影作品給國外觀眾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他們從中感受到中國當代藝術的力量——大膽,敢于突破。雖然繪畫領域也有前衛的探索,但繪畫的欣賞門檻還是比攝影高了一些,而這次展覽吸引了很多原本對當代藝術興趣不大的觀眾,甚至有些人因此開始收藏。那次展覽讓不少中國攝影師進入國際視野。例如,劉錚,后來國際攝影中心為他舉辦了個展,并出版了聚焦其肖像攝影作品的畫冊
The Chinese
您能否分享這些作品在美國吸引收藏家購藏的細節?
那時攝影作品的價格還不高。我認識一些原本從事科技或法律工作的朋友,看完展覽后非常震撼,立刻購藏了不少作品。
攝影是一種比較容易進入的藝術形式,某種程度上,這個展覽的攝影作品也降低了一般人參與當代藝術的門檻。當然,背后也有當時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熱度非常高的時代背景。所以,這個展覽得以成為一種前沿代表,很多美術館,比如,展出場館本身,就一次性收藏了一批作品。當時也有一些重要藏家在這個機會中被啟發,之后成為重要的攝影藏家。
隨著數字攝影、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影像的生產和傳播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您認為這些變革對影像藝術帶來了哪些挑戰和機遇?
這是一個所有人都在持續討論的議題,但目前其實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我也談不上能做什么預測。不過有一點是相對清楚的:隨著技術的發展,原本需要專業訓練才能完成的影像效果,如今普通人也能輕易實現一張“看起來不錯”的照片。某種程度上,這讓藝術的“底線”一下子被大幅抬高許多——如果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只要拍得清晰、構圖好看就可能入選美展,現在的門檻完全不一樣了。
▲采訪尾聲筆者提議分享各自的手機相冊
巫鴻選了這張飛來峰的照片
他說:“我對飛來峰巖石的質地很著迷
我拍的是這些石頭的表面。”
因此,問題會重新回到根本:“什么是攝影藝術?”對此我們需要不斷重新定義。收藏家當然不是在收藏一張圖片,而是在收藏一件藝術作品。那這件作品是否有資格被稱為藝術?就需要透過展覽、評論體系來進行論證。
換句話說,今天的觀眾與藏家要求更高了,他們看重的不只是畫面是否美觀,而是作品所呈現的思想、情感、人文關懷,甚至社會批判的深度。這些恰恰是人工智能難以解決的問題,也是人的主體性真正被凸顯的地方。如果能在這樣的層次上思考影像藝術,我反而認為數字技術的變革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如果您現在再策劃一場攝影或是影像藝術展覽,您會有什么不一樣的想法?
其實,今年也有人邀請我策劃一個中國當代攝影展,我最終婉拒了。如果要做,我希望能從剛才談到的那些核心問題出發。
▲《聚焦:攝影在中國》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7年出版
圖片來源: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如果我現在策劃一場展覽,我不會將重點放在技術媒介的創新,而是會回到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攝影藝術的底線在哪里?我設想的展覽必須回應一個樸素但關鍵的問題——這件作品為什么可以被視為“藝術”?入選的作品應當體現出創作者獨特的意識、感知與思想,也就是那些技術所無法取代的東西。
作為一位策展人與學者,您收藏影像作品嗎?
我的收藏和一般意義上的收藏家不太一樣。我確實收藏一些影像作品,也非常重視這些作品,但并非出于投資目的,也不通過畫廊購買。
▲授課中的巫鴻
圖片來源:芝加哥大學
我收藏的攝影作品,包括一些當代藝術作品,基本都是在與藝術家的互動過程中自然留下來的。比如,在策展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工作小樣、草稿或未定稿的版本,這些資料最終成為我的收藏。
對我來說,收藏和某個具體的事件密切相關:一個項目的發想、一次展覽的推動,或者一場長期的交流。這些作品的大小、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作為我與藝術家共同工作的見證,最終參與到一個更大的敘事中,成為當代藝術史的一部分。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原文刊載于《收藏/拍賣》2025年夏季刊
標題《由攝影重塑的觀看:專訪巫鴻》
作者:賴奐瑜
轉載請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