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攜家人自駕了一趟杭州,從高速穿越了皖、蘇、浙多條高速公路及跨省、跨橋收費站,深感高速ETC通行的便捷性。而當前,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智能化的浪潮中,全場景智駕這個概念越來越多被提及,特別是在關注一些支持高階智駕功能的車型。最近比亞迪的「天神之眼B」系統實現了高速智駕ETC通行,可以說是完成了城區與高速場景的智能駕駛全鏈路貫通。這項突破不僅重新定義了智能駕駛的技術邊界,更以“三大底氣”構建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技術護城河。
全場景通行革命:從高速到城區的無縫銜接
比亞迪「天神之眼B」系統通過ETC通行功能,首次實現了智能駕駛系統在收費站場景的深度滲透。當車輛接近收費站時,系統自動識別ETC通道與人工通道屬性,結合實時車流數據動態規劃最優路徑。例如,在感知到前方ETC閘機被占用時,系統會提前0.5秒啟動繞行算法,將車輛引導至相鄰空閑閘機,整個過程控速誤差控制在±0.3m/s以內。
這種擬人化決策能力源于深度學習算法的突破。系統通過百萬輛級保有車輛采集的收費站場景數據,訓練出能夠識別閘機狀態、預判排隊時長的神經網絡模型。實測數據顯示,在日均通行量超2萬輛的深圳福田收費站,搭載「天神之眼B」的車型通行效率提升37%,誤識別率低于0.02%。
三大核心支撐:數據、人才與制造體系的協同進化
比亞迪的技術突破絕非偶然,其背后是“數據-人才-制造”三位一體的戰略布局。截止2025年7月初,天神之眼車型保有量突破百萬輛,構建起中國最大的車云數據庫。這個動態更新的數據池每日產生超2PB的駕駛場景數據,涵蓋從匝道匯入到擁堵跟馳等238類復雜場景。
在研發層面,比亞迪組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5000余名智駕工程師中,32%擁有博士學歷,主導開發的BEV(鳥瞰視圖)感知算法準確率達99.2%,較行業平均水平提升4.1個百分點。這種全棧自研能力使系統迭代周期縮短至14天,遠快于行業平均的3個月。
制造端的規模優勢則轉化為成本優勢。依托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比亞迪實現智駕硬件模塊化生產,將激光雷達等核心部件成本降低42%。這種垂直整合能力使高階智駕功能得以向15萬元級車型普及,真正實現“技術平權”。
收費站場景的智能進化論
在傳統認知中,收費站是智能駕駛的“盲區”。比亞迪通過三項技術創新破解難題:
多模態環境感知:融合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與800萬像素攝像頭數據,實現收費站頂棚、欄桿機等17類靜態物體的毫米級定位。
決策算法優化:采用強化學習框架訓練的路徑規劃模型,能在0.8秒內完成從環境感知到動作輸出的全鏈路決策。
人機共駕設計:當系統檢測到駕駛員主動接管時,會通過座椅震動與HUD投影進行漸進式提示,確保控制權平滑過渡。
實測表明,該系統在夜間大霧天氣下仍能保持98.7%的通道識別準確率,較人類駕駛員提升31個百分點。在成都繞城高速收費站,系統成功規避了因貨車故障導致的突發擁堵,展現出超越經驗駕駛的預判能力。
比亞迪的技術突破正在引發產業鏈的連鎖反應。其自研的智駕計算平臺已實現70%零部件國產化,帶動了長三角地區12家芯片企業進入車規級賽道。這種生態協同效應使中國智駕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據市場調研機構預測,2025年中國L2+級智能駕駛車型滲透率將達63%,其中比亞迪系車型占比超過30%。當全球車企仍在為城區NOA(導航輔助駕駛)功能落地掙扎時,中國品牌已通過“數據驅動+生態共建”模式開辟出全新賽道。
比亞迪「天神之眼B」ETC通行功能的實現,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技術追趕轉向標準制定。當百萬輛級智能電動車在華夏大地上持續采集數據,當五萬名工程師在深圳總部不斷優化算法,這場由數據驅動的智能革命,正在重新定義人類未來智能駕駛出行的全場景變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