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中國首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號”,與055驅逐艦“延安艦”、052D驅逐艦“湛江艦”、054A護衛艦“運城艦”,組成4艦編隊駛入中國香港,舉行公眾開放活動,紀念回歸28周年。就在山東艦編隊駛入維多利亞灣后,這引起了美國方面高度關注,認為此舉不同尋常。
山東艦訪港:在歷史節點上的深情告白
7月3日清晨的維多利亞港,陽光穿透薄霧灑在海面上,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率領著延安艦、湛江艦、運城艦組成的編隊緩緩駛入。這是自2017年遼寧艦訪港后,時隔8年中國航母再次停靠香港,也是山東艦服役6年來首次到訪。
當山東艦飛行甲板上700余名官兵排出“國安家好”四個大字時,岸邊的香港市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這一歷史性時刻,社交媒體上瞬間被“中國航母太帥了”“東方之珠有你守護”等評論刷屏。
這次訪問恰逢香港回歸28周年、解放軍進駐香港28周年和《香港國安法》實施5周年的三重歷史節點。從遼寧艦到山東艦,中國航母的每一次到訪都在傳遞同一個信號: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祖國始終是香港最堅實的后盾。
更值得關注的是,山東艦剛剛結束與遼寧艦在西太平洋的聯合實戰化訓練。在6月的演習中,兩支航母編隊首次開展互為對手的對抗演練,突破了美軍所謂的“第二島鏈”,并在面對外軍偵察機抵近時全程保持戰斗狀態。這種高強度的訓練節奏,讓美聯社驚嘆“中國航母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巡航”。而山東艦在訓練后直接訪港,既展示了中國海軍的戰略機動性,也向世界宣告:中國航母不僅能打仗,還能在關鍵時刻傳遞溫情。
美國的焦慮:從智庫解讀到軍事動作
山東艦駛入維多利亞港的畫面傳回美國后,五角大樓的作戰室里氣氛凝重。美聯社援引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報告稱,此次訪港“既是慶祝回歸的儀式,也是對美國在印太地區軍事存在的無聲回應”。路透社則注意到,山東艦編隊中的延安艦是055型萬噸驅逐艦的首艦,其綜合作戰能力被美國海軍評估為“全球頂尖水平”。 這種焦慮很快轉化為實際行動。
就在山東艦訪港的同時,美國海軍“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突然調整部署,從南海東部海域向菲律賓呂宋島附近移動。盡管美方聲稱這是“例行訓練”,但軍事專家指出,該區域距離臺灣海峽南口僅400公里,明顯是針對中國在臺海方向的戰略威懾。更值得玩味的是,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母和日本“加賀”號準航母也在同期穿越巴士海峽,與美軍形成戰略呼應。
美國的反應背后,是對中國海軍快速崛起的擔憂。今年2月,法美日三國在菲律賓海舉行的“太平洋斯特勒2025”聯合演習中,美軍曾試圖通過三航母編隊展示“聯合制海”能力。但僅僅5個月后,中國雙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的實戰化訓練,就讓美方精心策劃的“威懾鏈”顯得蒼白無力。
南海博弈:在風暴眼處的戰略定力
山東艦訪港引發的漣漪,最終匯聚到南海這片“世界最繁忙的海上通道”。6月的西太平洋訓練中,山東艦和遼寧艦不僅演練了對空防御、對海突擊等科目,還首次驗證了航母編隊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的協同作戰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直接針對的是美國近年來在南海頻繁開展的“多域作戰”演習——從2024年的“環太平洋”軍演到2025年的法美日聯合行動,美軍試圖通過整合盟友力量構建對華包圍圈。
但中國的應對策略更加務實。一方面,山東艦訪港通過開放甲板參觀、舉辦國防講座等形式,向香港市民普及海洋權益知識,從根本上強化“海洋強國”意識;另一方面,中國與越南、印尼等國在南海共同開發的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為區域穩定注入正能量。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博弈中,山東艦的身影成為關鍵變量。當它停靠香港時,是和平的象征;當它馳騁大洋時,是力量的投射。這種“剛柔并濟”的戰略,讓美國在南海的“自由航行”逐漸失去道義制高點。
結語:在時代浪潮中錨定航向
山東艦訪港的五天里,超過1萬名香港市民登上甲板,近距離觀察殲-15艦載機的雄姿,觸摸航母甲板上的防滑涂層。這些看似普通的參觀活動,實則是一堂堂生動的國家安全教育課——當孩子們在飛行甲板上奔跑時,他們觸摸到的不僅是冰冷的鋼鐵,更是一個國家守護家園的決心。 而在大洋彼岸,美國航母的動向依然牽動著國際社會的神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