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小羅
折紙可能是我人生中接觸到的第一種創造類游戲。和其他的童年小游戲不同,折紙有一個“從平面到立體”的轉換過程。這個過程通常需要先想象好場景,再去把那個場景創造出來。比如紙飛機,如果沒有想好要怎樣丟出它,它是飛不遠的。
還記得以前有一檔節目叫做《藝術創想》,主持人是“尼爾叔叔”,他總是不厭其煩地教大家用身邊容易獲得的東西做出可愛的藝術品。不過,對于國內的孩子來說,某些神奇妙妙物品(比如舊衣服)不可能拿給我們瞎折騰,乳膠和雙面膠也并不容易拿到,各種草稿紙卻隨手可得。于是在那時,學習尼爾叔叔的折紙幾乎成了學校里的風潮。有幾節美術課,老師還專門教我們折紙的方法。
承載童年記憶的《藝術創想》節目
說起來很奇怪,折紙給我留下的印象通常是鬧嚷的。看起來按部就班的操作,卻能在大家的吵吵嚷嚷中變得“不確定”。一開始想折出的動物,最后幾乎成了四不像,各種各樣天馬行空的想法在一張張廢棄的紙上成為現實。轉眼間,由四不像組成的軍隊便占領了書桌,我們也會收獲老師、家長嚴厲的目光——隨后,清理這些“奇想”產生的廢棄品便成了必要的工作。
那時候我們也曾幻想過,讓這些神態各異的紙生物生活在另一個空間——它們是怎么高高拱起立體的背部,成為不倒翁的?它們有自己的家人么?或許在紙王國里,也會有一個哥哥,為尋找調皮的弟弟四處奔走?我們甚至還制作了幾個場地,讓這些兇猛的紙造巨獸互相搏斗,拼殺。不過這些想法很快便被時間消弭磨平。
再一次接觸到折紙是很久以后。獨立游戲風潮興起,許多童年的游戲被電子化。一款叫《紙間秘境》的游戲出現在我的視野里,它就是以折紙作為主要玩法的游戲。
以折紙為主要解謎方式的獨立游戲《紙間謎境》
它的畫風遠比我們當時最完美的設想精致:清新,恬淡,人物形象不很分明,帶有一些近乎童話的觀感。玩法也相當完整,比當時我們想到的“斗蛐蛐”“過家家”好得太多:折疊畫面,將畫面里的難題解除,最后探尋故事的謎題和答案。故事簡單,但很靈巧,靈活地把折紙人和主角聯系到了一起。
不過,通關這款游戲,我的心有點空落落的。好吧,它是一款單人冒險的線性游戲,我沒法和發小一起玩,沒法和他一起完成這段復刻童年的旅程,沒法互相吐槽流程中種種一時半會沒想到的解答方案,沒法再在一起咯咯噠噠地怪笑。
不過,轉念一想,給他發Key是個好主意。說不定他能抽出時間好好體驗一下呢?于是,我向發小的賬號發送了一段神秘代碼。他沒有回復,這很正常,誰沒有忙的時候呢?只是忙的時間比我預料的久一點而已,沒什么。
前幾天,我突發奇想,登錄了Steam的小號,把發送給他的神秘代碼又輸入了一次。然后,我第一次感覺到庫內“喜加一”并不好受。這種感覺某些時候會令人哽咽。
我胡亂折了一個紙飛機,丟出窗外,它飛得很低,恍如我們不再復現的日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