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銀川為了刺激消費,各個層面所下的力度都很大,比如各種國補和消費券的發放,各種娛樂文旅消費場所的促銷活動頻出,加上餐飲的各種降價或者優惠,讓人看到了這座城市的熱鬧和喧囂。
與此同時,很多人也在吐槽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不如意,比如說,工作不好找,房子買不起,餐飲貴等等。那么問題來了,銀川是誰在“帶頭消費,帶動消費,帶領消費”?
下午的時候,刷到消息,寧夏統計局發布了“2024年全區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情況”,在消息中看到,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分別為120355元和62509元。
要是按照月收入來計算,那么城鎮非私營每月達10029.58元;而城鎮私營則5209.08元。兩者相差幾乎一半!和兩年前的城鎮非私營9806.75元,城鎮私營5130.58元相比,都提高了。值得一提的是,寧夏城鎮單位非私營就業者月工資首次突破了1萬元。
城鎮非私營單位指的是公職人員、港澳臺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就業者。根據已公布的信息,全國共計有17個省市區發布了2024年度的平均工資情況,其中寧夏的城鎮非私營單位人均工資只落后于廣東、天津、浙江和江蘇,暫列第五位。
毫無疑問,按理說城鎮單位非私營就業者應該是“帶頭消費,帶動消費,帶領消費”的主力軍。
因為這部分人按照理解,他們沒有什么后顧之憂。比如,買房壓力相對小,因為有公積金;工作日的一日三餐有單位食堂,也就是平時周末需要自己做飯;享受著優質的教育資源,教育消費支出相對精準;每個月工資按時固定;養老問題不用過多考慮等等。
簡單點來說,較高的收入,寬松的生活支出等等,讓他們有時間有錢來消費。
而對于城鎮私營就業人員來說,每個月工資到手,需要掂量支出項就多了,加上需要存點錢來應對未來的諸多不確定性,于是,雜七雜八扣除掉,可供消費支出的則相對少很多。因為當生計和日常固定支出已經占據了收入的大部分,哪里還有錢來進行其他消費?
不過有意思的是,按照“1-5月份銀川市國民經濟主要指標”顯示,銀川人住戶存款已達到了3597.75億元,自2023年3月開始統計住戶存款以來,這已經連續26個月住戶存款同比增速超過了10%。人均存款更是超過了12萬。
誰有這么多余錢來存?顯而易見。
究竟是誰在銀川的消費浪潮中扮演著"隱形推手"?數據背后呈現出一個耐人尋味的消費悖論:當城鎮單位非私營就業者手握萬元月薪時,銀川的儲蓄水位卻在持續攀升。這揭示了一個超越簡單收入分層的復雜圖景——消費意愿正在成為比消費能力更關鍵的經濟密碼。
威記發現,銀川的消費市場正呈現出明顯的"啞鈴型結構"。
在高端消費領域,比如大件商品消費,房產,文旅跨省游,出國游等,城鎮單位非私營就業者構成了主力消費群體。每逢節假日,數據顯得尤為明顯。但真正支撐起城市煙火氣的,卻是城鎮私營就業人員,以及未被納入統計的那些就業人員。他們正用差異化的消費方式重塑城市商業生態。
寧夏絕大部分的就業者(超過66%)的工資收入,并在不統計范圍之內。
從存款數據的持續增長則感受到更深層的集體焦慮。這種保守的財務策略與銀川期待的消費熱情形成了微妙拉鋸,反映出在經濟轉型期,即便是相對富裕群體也在重新評估消費與安全的邊際效益。
消費市場的真正破局點或許藏在細分場景里。比如差異化消費;比如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的消費;比如各種"精致省"的消費等等,他們都在暗示著新的市場機會——當品質追求與成本控制達成平衡時,積蓄的水閘才會真正打開。
或許銀川消費升級的故事,正在等待更精準的需求密鑰。
一句話,銀川與其吆喝和砸錢促消費,不如想想怎么調動消費意愿。
因為收入相對低的人們,消費的上限有限。而把收入高的人群消費意愿放在本地,那么產生的消費額足以讓銀川的消費市場達到炙熱的程度!
而銀川不缺這樣的誘因!缺的是方法和手段!
這里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