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疆域的核心區域歷來有多種稱謂,比如“華夏”、“內地”以及“漢地”等。這片土地不僅是中國農耕民族的主要生活區,也一直是歷代王朝疆域的中心。從秦朝直至清朝,只有掌控這一地區的政權才有資格稱為“中國”,而能夠實現這一地區的統一則被視為大一統王朝的標志。那么,從夏商周至秦朝,華夏版圖是如何逐漸確立的呢?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國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的新時代。各大部落為了爭奪更廣闊的土地,開始結成松散的部落聯盟。在黃河上游流域,出現了兩個重要的部落首領——炎帝和黃帝。炎帝代表的是農業部族,他們的祖先起源于河湟上游的古羌族,后遷徙至渭河流域,逐漸轉型為農耕民族。黃帝同樣源自古羌族,但主要活動在黃土高原地區,習慣游牧生活,并與后來出現的狄、戎等部族保持密切聯系。而在淮北和山東半島一帶,居住著數量眾多的夷族,他們以鳥類為圖騰,創造出了輝煌的文化遺產,如著名的大汶口文化。
不久之后,炎帝和黃帝聯手發起對夷族的戰爭,最終擊敗了蚩尤這一強大敵手。東夷和炎黃兩大部落開始融合,奠定了華夏民族的基礎。然而,由于炎黃文化的整體水平當時不及東夷文化,統一后,東夷的文化代表——龍山文化反而在黃河中游地區占據了主導地位。
新興的華夏部落繼承并繼續推行禪讓制度,炎黃與東夷的首領輪流擔任部落的軍事領導人,也就是“王”的角色。隨著時間推移,華夏部落逐漸向南擴張,與江漢地區的苗蠻部族爆發了多次沖突。在這些戰爭中,王權不斷增強,為后來諸朝代的興起埋下伏筆。
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正式建立。“華夏”這一詞中的“夏”,正是源于夏朝的名字。夏朝實質上是炎黃與東夷兩大部族聯合的產物,但由于夏后啟推行的禪讓制度引發東夷部族的不滿,雙方再次爆發激烈沖突。東夷的首領一度取得優勢,后羿與寒浞相繼執政。但少康最終復興了夏朝,使其得以延續。夏朝后期不斷對東夷發動戰爭,迫使“九夷”臣服,將勢力范圍向東推至東海沿岸。
夏朝的疆域最初主要集中在伊洛河流域,涵蓋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地區。多種古籍對夏朝疆域進行了描述。《史記·吳起列傳》中寫道:“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太行山的關隘)在其北。”《戰國策·魏策》記載伊闕在其南,作“伊、洛出其南”。《國語·周語》則言“昔伊洛竭而夏亡”。《左傳·定公四年》則記載封唐叔于夏墟,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唐位于山西南部。
夏朝的都城位置多變,曾設在陽城(今河南登封)、安邑(今山西夏縣)、太康、斟尋(今河南鞏縣)、少康、原(今河南濟源)等地,核心區域大致環繞伊洛河流域,很可能位于洛陽附近。洛陽自古被譽為“天下之中”,三代時期就稱之為“中國”,意指中央的城市,古代的“國”多指都城所在地。
1960年,考古學家在洛陽附近發現了著名的二里頭遺址,發掘出大規模的宮殿建筑遺跡,這被認為極有可能是夏朝的都城遺址。不過,由于尚未發現文字材料,學界仍未能確切確認其身份。
夏朝在“九夷”臣服后,疆域向東延伸至山東地區。歷史上,夏朝在江蘇、山東、河南交界處設立了數個重要的封國,例如徐國由東夷伯益之子若木統治,位于淮河流域;舜的兒子商均被封于虞國,地處河南商丘虞城一帶。
約公元前1522年,來自東北的商部族聯合東夷族,推翻了夏朝統治,夏桀逃亡至巢湖附近。《戰國策·魏策》描述商朝的核心疆域:“殷紂之國,左孟門,右漳釜,前帶河,后背山。”《史記》則記載:“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這些記載顯示商朝核心位于華北平原地帶。
商朝的勢力范圍更為廣闊。考古發現表明,在河北盧龍至遼寧朝陽一帶存在孤竹國遺址,該國是商朝的一個封國,這表明商朝勢力延伸至東北的遼西地區。在關中區域也發現了商朝文化遺跡,《詩經·商頌·殷武》中寫道:“昔有成湯,自彼氏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周人在商朝壓力下一度遷徙至戎狄地區避難。
南方方面,商朝影響力延伸至江漢地區。《新唐書·宰相世系五下》記載“武丁之裔孫封于權”,權國位于湖北當陽附近。湖北境內亦發現商朝時期的文化遺跡及墓葬。在北方,經過武丁的北征,商朝勢力進一步擴展至山西北部。
商朝多次對周邊部族發動大規模戰爭,迅速增加奴隸人口。商朝所稱的“羌人”主要是西部的夏人及戎狄部族。到了晚期,東方的東夷也開始反抗商朝統治,雙方爆發了激烈的戰爭,這為周朝的崛起提供了歷史機遇。
可以看出,商朝統治帶有明顯的民族壓迫性質,最終遭到多族聯合反抗。然而,商朝時期的征伐促進了甲骨文的廣泛傳播,連周人也采用甲骨文,使其成為通行的文字,這對中國文字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周人自稱為夏人的后裔。商朝崛起之初,周人流亡戎狄地區,一度放棄農耕生活。隨著局勢逐漸穩定,周人遷回渭河上游,恢復并發展農業。通過對周人姓氏的研究,發現周族由姬姓和姜姓兩大氏族聯姻組成,而兩姓的祖先正是黃帝和炎帝。
商朝末期,因忙于東征東夷,無暇顧及西部的周人,且將征伐權授予周人,周人因此在西部迅速擴張,兼并關中、陜西及河南西部多個小國,國力逐漸強大。最終,周武王聯合西部諸侯發動討伐,擊敗商朝,一戰終結商朝統治。
滅商后,西周繼承了商朝的領土。為穩固東方,周王室將親屬與功臣分封至東部各地。平定三監之亂后,周公在洛陽修建東都,設軍駐守,使洛陽成為治理東部的核心城市。西周中期,周朝與南方楚國、徐國爆發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將勢力推進至江漢地區,分封大量諸侯,統稱“漢陽諸姬”。
經過商朝及西周的長期統治,炎黃與東夷兩大族群基本融合,華夏概念初步形成。西周時期,封國自稱“夏”,合稱“諸夏”,夏文化在黃河流域廣泛傳播,華夏認同逐漸鞏固。
西周諸國雖遍布黃河流域,但未形成連貫統一的地域,各國與少數民族雜居,小規模聚居并存。洛陽周邊仍有大量戎狄居住,齊國邊境存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夷族。此種格局直到春秋時期才開始轉變。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天下陷入動亂。北狄、西戎、南蠻(楚國)不斷侵擾華夏諸國。邢國和衛國被北狄攻占,鄭國、晉國亦遭入侵。西戎肆虐關中地區,威脅洛陽,山戎逼近燕國。史書記載:“戎逼諸夏,自隴山以東,及伊、洛,往往有戎。”南方楚國則不斷吞并“漢陽諸姬”領地,甚至一度進攻鄭國。此時的局勢可謂“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在此危局下,齊國和晉國先后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展開爭霸,力圖挽救華夏文明。各國隨后開始兼并戎狄土地:齊國助燕國擊退山戎,擴展燕境;秦國擊敗犬戎,收復關中;晉國在北狄地區持續擴張;齊國則兼并山東半島東部的萊夷地區。經過這些擴展,華夏諸國逐步連成一片。
南方的楚、吳、越三國最初皆為蠻夷部落,但為了參與中原爭霸,也開始大規模學習周代文化和制度,逐步實現華夏化。例如楚國最初自稱蠻夷,后來成為華夏重要組成部分。華夏文化遂由黃河流域擴展至長江流域。
戰國時期,七雄持續擴張。秦國兼并西戎、義渠、西羌之地,滅西南巴蜀;楚國吞并越國;趙國向北推進至河套平原;燕國向東擴展至遼東。如此,華夏文明的地域進一步擴大。
與此同時,隨著郡縣制的普及,各國內部逐步實現整合。原居住于各國的蠻夷戎狄逐漸接受華夏文化,完成民族融合,成為華夏民族一部分。從春秋到戰國,融入華夏的主要民族包括萊夷、戎狄、荊蠻、巴蜀、吳越等。這場民族大融合為秦漢大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隨后秦朝派兵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納入河南和珠江流域,基本收編戎狄與百越民族。雖然秦朝短暫,但其在珠江流域大規模移民,促進百越民族融入華夏文明,為漢朝治理南越提供了良好基礎。
自秦朝統一華夏起,中國內地疆域基本形成。從秦至北宋乃至明朝,這一區域基本保持穩定,在鼎盛時期還曾從河西走廊擴展到西域,從遼東拓展到東北。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