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公開歷史文獻資料結合個人理解創作,部分內容為文學性演繹,嚴禁擅自轉載,侵權必究。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要說起西周開國那撥兒功臣,姜子牙、周公旦這些名字如雷貫耳,可有個哥們兒干的活兒比誰都實在:武王滅商后,讓他去搬紂王的錢袋子,開糧倉放糧食,還把象征王權的九鼎擺出來給大伙兒看。這事兒擱現在,妥妥的"后勤部長"兼"周朝文物保管人"。
這人是誰呢?他就是南宮適。更讓人想不到的是,2018年湖北挖出來的編鐘銘文,居然說他可能是周文王的兒子,后代還當了曾國國君。這到底是咋回事兒?咱得從頭嘮起。
武王欽點的"倉庫管理員":從鹿臺到鉅橋的大搬運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剛打完,商紂王自焚而死,周武王姬發騎著高頭大馬進了朝歌城。可這勝利的喜悅沒持續多久,武王就發現了大問題:商朝的國庫咋處理?紂王那家伙聚斂了一輩子財富,鹿臺的金銀珠寶堆成山,鉅橋的糧食囤得冒尖,可老百姓卻餓得啃樹皮。
這時候,武王身邊一個叫南宮適的大臣站出來說:"大王,咱得把這些東西分給老百姓,不然人心不穩啊。"
南宮適是啥來頭?史料上說他是姬姓,南宮氏,后稷的后裔,跟周王室是本家。《史記·周本紀》里明確記載:"命南宮適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啥意思呢?就是武王命令南宮適把鹿臺的錢財散發出去,打開鉅橋的糧倉放糧,救濟窮苦百姓。
您琢磨一下,這活兒看著簡單,實則 tricky:鹿臺在哪兒?在朝歌南邊,現在河南鶴壁一帶;鉅橋在北邊,河北曲周附近。南宮適得派人把南邊的財寶往北運,北邊的糧食往南邊送,還得防著商朝遺民搗亂,妥妥的物流管理大師。
這里有個細節,"萌隸"指的是平民和奴隸,說明武王滅商后,不光要收買貴族人心,還得拉攏底層百姓。
南宮適具體咋操作的呢?咱可以腦補一下:他讓人在朝歌城門口支起大鍋熬粥,老百姓拿著破碗來領,一邊領一邊聽士兵喊:"這是武王陛下給大伙兒的糧食,以前都讓紂王那老小子囤著了!"
同時,又把紂王的玉器、綢緞分給商朝的遺老遺少,說:"武王不殺你們,還賞東西,以后跟著周王朝混吧。"這招兒跟后來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快速穩定局面的狠招。
九鼎搬家記:南宮適為啥能當"文物總監"?
分完錢和糧食,武王還有件更重要的事兒:展示九鼎。這九鼎是大禹治水后鑄的,象征天下九州,誰拿到九鼎,誰就是天命所歸的天子。
商紂王把九鼎藏在朝歌宮里,武王得把它們搬到周的都城鎬京去。這活兒交給誰呢?還是南宮適,跟他一起的還有史官史佚,《史記》里說"命南宮適、史佚展九鼎保玉",就是把九鼎和寶玉擺出來,昭告天下改朝換代了。
展示九鼎可不像搬家那么簡單。相傳九鼎每個都有千斤重,得用好幾頭牛拉車。南宮適咋運輸的呢?
野史《封神演義》里說他力大無窮,能單手舉鼎,這顯然是小說吹牛皮。真實情況應該是,他讓人打造了特制的車架,用三十頭牛拉一個鼎,沿途還得修路搭橋,生怕把這寶貝磕了碰了。到了鎬京,他又選了個風水寶地,把九鼎按九州方位擺好,讓諸侯們來朝拜,這事兒才算完。
這里有個問題:武王為啥這么信任南宮適?論謀略,他不如姜子牙;論地位,他不如周公旦。但從分財發粟到展示九鼎,這兩件事都是"臟活累活",需要一個細心、可靠、還不貪財的人來干。
南宮適恰恰符合這些條件:他是周王室宗親,不會背叛;干的都是管錢管物的活兒,卻從沒傳出過中飽私囊的事兒。這種人放在現在,就是"公司里最靠譜的行政總監",領導放心,同事不嫉妒。
曾侯祖宗是他?考古挖出來的驚天秘密
說完西周初年的事兒,咱把時間快進到2018年,湖北隨州棗樹林墓地挖出了一堆寶貝,其中有一套隨仲羋加編鐘,銘文上刻著"余文王之孫,穆之元子,出邦于曾"。
啥意思呢?鑄造編鐘的人說自己是周文王的孫子,周穆王的長子,被封到了曾國。
專家黃國偉和胡寧一看,好家伙,這跟南宮適有關系嗎? 史料上說南宮適的后裔被封到曾國,而編鐘銘文又說曾國國君是周文王之孫,那南宮適會不會也是周文王的兒子?這事兒得掰扯掰扯。
首先,南宮適的姓是姬,跟周文王一個姓,有可能是宗室子弟。其次,西周初年有"南宮氏",可能是周文王兒子的封氏。
但正史里從沒說南宮適是文王之子,《史記》只說他是后稷的后裔,后稷是周文王的先祖,這關系就遠了。
那為啥編鐘銘文說"文王之孫"呢?有兩種可能:一是南宮適確實是文王的兒子,只是史書沒記載,銘文補上了空白;二是曾國國君為了抬高身份,故意往周文王身上靠。
我個人傾向于第一種可能,因為考古發現的銘文比后世史書更接近真相。您想啊,要是瞎編,干嘛不直接說"文王之子",而說"文王之孫"呢?這說明曾國國君的爺爺是文王,爸爸可能就是南宮適。
這里還得說說"曾隨之謎"。以前史書上只記載有隨國,沒曾國,可考古發現的都是曾國青銅器,這讓專家們困惑了很多年。
直到這次編鐘出土,才弄明白原來曾國就是隨國,一個國家倆名字。而南宮適的后裔被封到曾國,說明西周初年王室對他有多重視:把他派到湖北隨州,那可是南方的戰略要地,既能監視楚國,又能控制銅綠山的銅礦資源,這活兒比在鎬京當"倉庫管理員"重要多了。
《封神演義》VS 真實歷史:武將還是文臣?
說到南宮適,很多人可能想起《封神演義》里那個騎馬打仗的西岐大將,跟黃飛虎、楊戩一起伐紂。
可真實的南宮適是武將嗎?咱得拿史料說話。《尚書·君奭》里把他和周公旦、召公奭并列,稱為"文王之臣",這說明他在文王時期就很受重用,但沒說他會打仗。《史記》里記載的兩件事:分財發粟、展示九鼎,也都是文臣干的活兒。
那為啥小說里把他寫成武將呢?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西周初年確實有個叫南宮適的武將,跟武王伐紂,小說把他和文臣南宮適弄混了;二是作者為了情節好看,給文臣加了武將屬性。就像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里會呼風喚雨,真實歷史上他是政治家、軍事家,不是神棍。
這里得說個有趣的事兒,南宮適的"適"字,念kuò,不念shì,跟"闊"同音。為啥取這個名呢?可能是希望他心胸開闊,也可能是長得高大魁梧。但不管咋說,這個字跟他干的活兒挺搭:"適"有"往、到"的意思,他不就是來回搬運財物、九鼎的"快遞員"嗎?
歷史上的"實干家":比名氣更重要的是啥?
說了這么多,南宮適到底是個啥樣的人?在我看來,他是西周初年的"實干家"代表:沒姜子牙的神仙光環,沒周公旦的圣賢名聲,卻實實在在干了三件大事:
散財發粟:穩定了滅商后的局勢,給周王朝攢了民心;
展示九鼎:確立了周王朝的合法性,完成了政權交替的象征儀式;
分封曾國:為周王朝鎮守南方,開疆拓土。
這種人在歷史上容易被忽視,因為他們干的活兒不驚天動地,卻必不可少。就像蓋房子,姜子牙是設計師,周公旦是監工,南宮適就是那個搬磚和泥的,房子蓋好了,沒人記得磚是誰搬的,但要是沒他,房子也蓋不起來。
2018年的考古發現,讓南宮適從歷史的幕后走到了臺前,也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有時候考古挖出來的東西,比史書更能還原真相。說不定哪天再挖出個青銅器,上面刻著"南宮適,文王之子",那咱們對西周歷史的認識又得改一改了。
最后說句題外話,南宮適的后代在曾國過得咋樣?從出土的編鐘、青銅器來看,曾國在西周中晚期相當繁榮,曾侯乙墓里的編鐘到現在還能奏響,說明南宮適的子孫沒給老祖宗丟臉。這也應了那句話:"實干興家,空談誤國",老祖宗的智慧,到現在還管用。
好了,南宮適的故事就講到這兒。從搬財搬糧到搬九鼎,再到后代搬去曾國當諸侯,這哥們兒一輩子跟"搬"字杠上了,卻搬出了一個王朝的基業。
下一集,咱們繼續聊一聊周朝著名不為人識的歷史人物,感興趣的朋友別忘了關注,咱們下期接著嘮。
參考文獻:
司馬遷. (前91). 史記.
黃國偉、胡寧. (2018). 隨州棗樹林墓地曾國青銅器銘文研究. 中國文物, (4), 45-5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