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蠶蛾科—巨大蠶蛾亞科(下):樗蠶蛾
2.巨大蠶蛾屬
巨大蠶蛾屬(學名:Attacus)是鱗翅目大蠶蛾科的一屬昆蟲。
(1)形態特征
體型很大,翅長在90mm以上,色澤鮮艷,曾譽為“鳳凰蛾”,前翅頂角明顯外突,呈鈍圓形;前、后翅中室端各有近三角形大透明斑;腹部第一節有白色寬帶。本屬現只有兩種。
(2)烏桕大蠶蛾
烏桕大蠶蛾(學名:Attacus atlas)是鱗翅目大蠶蛾科的昆蟲,又名桕蠶、大烏桕蠶。
①形態特征
體、翅紅褐色,前翅頂角顯著突出,前后翅的內線與外線白色;中室端部有較大的三角形透明斑,外緣黃褐色,并有較細的黑色波狀紋;頂角粉紅色,內側近前緣有半月形黑斑一塊,下方有紫紅色縱條;后翅內側棕黑色,并有黃褐色斑;外緣黃褐色,有黑色波紋端線。雌蛾觸角櫛齒狀,雄蛾觸角羽毛狀。
翅展180-210毫米。前翅頂角顯著突出,體翅赤褐色,前、后翅的內線和外線白色;內線的內側和外線的外側有紫紅色鑲邊及棕褐色線,中間夾雜有粉紅及白色鱗毛;中室端部有較大的三角形透明斑;外緣黃褐色并有較細的黑色波狀線;頂角粉紅色,近前緣有半月形黑斑一塊,下方土黃色并間有紫紅色縱條,黑斑與紫條間有鋸齒狀白色紋相連。后翅內側棕黑色,外緣黃褐色并有黑色波紋端線,內側有黃褐色斑,中間有赤褐色點。
被認為是全球最巨大的蛾。它的龐大翅膀最高紀錄有400平方厘米之廣,其前翅的最長長度亦足有25至30厘米。哥斯拉系列中的著名怪獸摩斯拉,就是以皇蛾作為原型。皇蛾展翅后的翅幅幾乎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雌性的體積普遍較雄性為巨(不過如果純粹計算翅幅的話,皇蛾仍屈居于有“白巫蛾”之稱的強喙夜蛾之下)。
皇蛾的英語名字是“Atlas moth”,可能源自希臘神話中提坦之一的阿特拉斯,亦可能是因為它的翅膀長得像地圖。而在香港,皇蛾又被稱為“蛇頭蛾”,原因是皇蛾的前翅末端部份,形態非常像蛇的頭部。
與一般天蠶蛾類相同,皇蛾的觸角是呈羽毛狀的。大部份皇蛾都以栗色為主色,身體呈三角形,前翅及后翅上都長著有黑色邊線的眼狀紋。關于皇蛾何以會擁有如此夸張而迷幻的翅膀,暫時尚未有明確的解釋,但相信這雙翅膀在某程度上有回避獵食者的作用。皇蛾的身體有毛,與其翅膀相比之下顯得非常細小。皇蛾根據地理及亞種的分別而有著不同的體紋及顏色。雄性皇蛾的體型及翅膀均較雌性為小,然而其觸須卻比雌性皇蛾為寬闊及稠密。成蟲后的皇蛾口部器官會脫落,因此不能進食,它們僅靠幼蟲時代吸取在體內的剩余脂肪維持生命,大概一至兩個星期后便會死去。
②生活習性
江西、福建每年發生兩代,成蟲在4、5月及7、8月間出現,以蛹在附著于寄主上的繭中過冬,成蟲產卵于主干、枝條或葉片上,有時成堆,排列規則。
與一般大蠶蛾類相同,烏桕大蠶蛾的觸角是呈羽毛狀的。大部份都以栗色為主色,身體呈三角形,前翅及后翅上都長著有黑色邊線的眼狀紋。烏桕大蠶蛾的身體有毛,與其翅膀相比之下顯得非常細小。烏桕大蠶蛾根據地理及亞種的分別而有著不同的體紋及顏色。雄性體型及翅膀均較雌性為小,然而其觸須卻比雌性更為寬闊及稠密。成蟲后的皇蛾口部器官會脫落,因此不能進食,它們僅靠幼蟲時代吸取在體內的剩余脂肪維持生命,大概一至兩個星期后便會死去。
雌性在性活動方面是被動的,它們會釋放強烈的性荷爾蒙以吸引雄性接近。雄性的羽狀觸須擁有敏銳的化學物質接收系統,即使遠在數公里之外,只要迎著順風,它們就能感應雌性所釋放的荷爾蒙。烏桕大蠶蛾普遍沒有穩定的飛行習性,因此雌性并不會在破蛹后飛得太遠,它們只會在附近觀察空氣的流動方向,找出一個滿意的棲身之所,以便傳播它們的荷爾蒙。
交配后的雌性每次生產一定數量的卵,每枚卵直徑僅有2.5毫米,它們會把卵藏于樹葉的陰暗面待其孕育。約兩周后,呈綠色的毛蟲出生,并盡情地啃食出生處的葉子。幼蟲的背部長有一列肌質的角刺,角刺上鋪著一層白色的蠟質。幼蟲約成長至12厘米長的時候,它便會開始在枯葉間結蛹。成蟲約于四周后破蛹而出。
③主要寄主
烏桕、樟、柳、大葉合歡、小蘗、甘薯、狗尾草、蘋果、冬青、樺木。
④地理分布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臺灣,海南,云南的墨江以及西雙版納的景洪、勐臘一帶均有零星分布;泰國,馬來群島,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出沒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森林。
⑤保護級別
烏桕大蠶蛾被列入2000年8月1日國家林業局發布實施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名錄”)。
3.樗蠶蛾屬
樗蠶蛾屬(學名:Samia),鱗翅目大蠶蛾科的一屬昆蟲。
(1)形態特征
體、翅黃褐至赭褐色;前翅頂角外突,頂端鈍,翅的外緣中部內陷,頂角下方有黑色點,前、后翅中室有月牙形半透明斑,外線白色,寬細不等。雄外生殖器的爪形突頂端成角形雙叉。
(2)樗蠶蛾
樗蠶蛾(學名:Samia cynthia),又名大蠶蛾,是鱗翅目大蠶蛾科食葉害蟲。其成蟲頭部及身體其他部位的背面有白線及白點;翅褐色,頂端粉紫色,有一黑色眼狀斑,斑的上邊有白色弧形紋,前后翅中央各有一個月牙形深褐色斑,斑的下端土黃色,中央半透明。翅中央有一條粉紅色和白色構成的貫穿全翅的寬帶。卵扁橢圓形,灰白色,表面有褐色斑。幼蟲淡黃色,有黑斑點,或全體有白粉,青綠色,體面有6列排列有序的枝刺。蛹棕褐色。包裹蠅的繭灰白色,兩端尖,常常半面粘有葉片,懸吊在枝條上。樗是臭椿樹的古稱,樗蠶蛾主要以幼蟲危害臭椿樹的嫩芽、葉片,故名。
①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25—33mm,翅展127一130mm。體青褐色。頭部四周、頸板前端、前胸后緣、腹部背面、側線及末端都為白色。腹部背面各節有白色斑紋6對,其中間有斷續的白縱線。前翅褐色,前翅頂角后緣呈鈍鉤狀,頂角圓而突出,粉紫色,具有黑色眼狀斑,斑的上邊為白色弧形。前后翅中央各有一個較大的新月形斑,新月形斑上緣深褐色,中間半透明,下緣土黃色;外側具一條縱貫全翅的寬帶,寬帶中間粉紅色、外側白色、內側深褐色、基角褐色,其邊緣有一條白色曲紋。
卵:灰白色或淡黃白色,有少數暗斑點,扁橢圓形,長約1.5mm。
幼蟲:幼齡幼蟲淡黃色,有黑色斑點。中齡后全體被白粉,青綠色。老熟幼蟲體長55—75mm。體粗大,頭部、前胸、中胸對稱藍綠色棘狀突起,此突起略向后傾斜。亞背線上的比其他兩排更大,突起之間有黑色小點。氣門篩淡黃色,圍氣門片黑色。胸足黃色,腹足青綠色,端部黃色。
繭:呈口袋狀或橄欖形,長約50mm,上端開口,兩頭小中間粗,用絲綴葉而成,土黃色或灰白色。繭柄長約40~130mm,常以一張寄主的葉包著半邊繭。
蛹:棕褐色,長26~30mm,寬14mm。橢圓形,體上多橫皺紋。
②生活習性
北方年生1~2代,南方年發生2~3代,以蛹越冬。在四川越冬蛹于4月下旬開始羽化為成蟲,成蟲有趨光性,并有遠距離飛行能力,飛行可達3000m以上。羽化出的成蟲當即進行交配。雌蛾性引誘力甚強,未交配過的雌蛾置于室內籠中連續引誘雄蛾,雌蛾剪去雙翅后能促進交配,而室內飼養出的蛾子不易交配。成蟲壽命5~10天。卵產在寄主的葉背和葉面上,聚集成堆或成塊狀,每雌產卵300粒左右,卵歷期10~15天。初孵幼蟲有群集習性,3~4齡后逐漸分散為害。在枝葉上由下而上,晝夜取食,并可遷移。第1代幼蟲在5月份為害,幼蟲歷期30天左右。幼蟲蛻皮后常將所蛻之皮食盡或僅留少許。幼蟲老熟后即在樹上綴葉結繭,樹上無葉時,則下樹在地被物上結褐色粗繭化蛹。第2代繭期約50多天,7月底8月初是第1代成蟲羽化產卵時間。9~11月為第2代幼蟲為害期,以后陸續作繭化蛹越冬,第2代越冬繭,長達5~6個月,蛹藏于厚繭中。
③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2~3代,以蛹藏于厚繭中越冬。成蟲有趨光性,并有遠距離飛行能力,飛行可達3000米以上。羽化出的成蟲當即進行交配。雌蛾性引誘力甚強,未交配過的雌蛾置于室內籠中可連續引誘雄蛾,雌蛾剪去雙翅后能促進交配,而室內飼養出的蛾子不易交配。成蟲壽命5~10天。卵產在石榴的葉背和葉面上,聚集成堆或成塊狀,每頭雌蟲產卵300粒左右,卵歷期10~15天。初孵幼蟲有群集習性,3~4齡后逐漸分散為害。在枝葉上由下而上,晝夜取食,并可遷移。第1代幼蟲在5月為害,幼蟲歷期30天左右。幼蟲蛻皮后常將所蛻之皮食盡或僅留少許。幼蟲老熟后即在樹上綴葉結繭,樹上無葉時,則下樹在地被物上結褐色粗繭化蛹。第2代繭期約50多天,7月底8月初是第1代成蟲羽化產卵時間。9~11月為第2代幼蟲為害期,以后陸續作繭化蛹越冬。第2代越冬繭,長達5~6個月,蛹藏于厚繭中。越冬代常在石榴、柑橘等枝條密集的灌木叢的細枝上結繭,一株石榴或柑橘樹上,嚴重時常能采到30~40個越冬繭。
④危害特點
幼蟲取食植物葉片,常將葉片全部吃光影響樹木生長。
⑤種群分布
分布在遼寧、北京、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云南等地。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