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王秀芳
翠竹之下,身披褐色外衣的方竹筍相繼破土,沐浴著陽光雨露,奮力拔節生長;晨霧還未散去,便有筍農背著竹簍、手握彎刀躬身而行,砍刀起落間,“咔嚓”聲此起彼伏。在貴州省桐梓縣,深秋正是方竹筍最飽滿的時節。
豐收的喜悅。陳桂良攝
“天一亮就進山采筍,一天大概可以采1300斤左右。”在獅溪鎮海拔1800米的柏芷山方竹林里,甕生村筍農張仁洪與其他8個人負責100畝的方竹筍采收。“除掉開支,我們每人每年能有8000元左右的純收入。”
作為桐梓縣最大連片的方竹筍產區,獅溪鎮14萬畝方竹林如綠色地毯鋪展山間,其中7萬畝進入采收期,年產新鮮方竹筍1萬噸以上。而近億元的產值,也讓6000余戶村民捧穩“綠飯碗”,走上了致富路,成為桐梓方竹產業版圖中鮮活的一筆。
位于大婁山脈北麓的桐梓縣,地處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在這里,喀斯特地貌與亞熱帶濕潤氣候完美交融,在海拔1400-2000米的山巒間孕育了20余萬畝原生方竹林,堪稱全球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產量最高且質量最優的方竹自然分布核心區域。
成片的方竹林。陳桂良攝
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桐梓縣于2004年榮獲“中國方竹筍之鄉”稱號,2007年被列為全國金佛山方竹標準示范區,2014年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5年成為“全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縣”……一系列榮譽加身,提升了桐梓方竹筍的知名度與市場競爭力。
2016年以來,桐梓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方竹產業明確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并按照“方竹引領、竹旅一體、多竹同臺、助推脫貧”工作思路,以20余萬畝原生方竹林為依托,積極實施人工營造林工程。
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投入,桐梓方竹林面積于2021年突破100萬畝,資源總量躍居全國首位。在夯實資源基底的基礎上,桐梓聚焦方竹產業優勢和品牌培育,大力發展方竹產業及其加工業,不斷延伸方竹產業鏈條。
遵義桐之味食品有限公司內,工人正在清洗方竹筍。曹園園攝
在產業推進過程中,桐梓縣全面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由公司負責技術研發、市場拓展,合作社組織協調生產,農戶參與種植、管護與采收,各方緊密協作,形成強大合力,努力把方竹產業建設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
數據見證產業活力:截至目前,桐梓縣已培育方竹筍加工企業20余家,創新開發無硫筍干、即食筍、速凍鮮筍等20余款特色產品,年加工總量突破2萬噸。其中,遵義桐之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憑借12條現代化生產線,實現了每年初加工鮮筍700噸、深加工500噸的規模化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桐梓縣還以3.7億元的重磅投資擘畫產業藍圖——建設中國竹筍交易中心,全力打造竹產業配套項目,助力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擦亮中國大婁山方竹名片。項目落成后,預計年生產、加工方竹筍1.2萬噸,年產值達1.28億元。
方竹筍交易中心。桐梓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強基礎、拓市場、提質效,桐梓縣深耕細作“竹文章”,將依山就勢、綿延鋪展的100余萬畝方竹林化作富民強縣的“綠色銀行”。2024年數據顯示,全縣鮮筍產量約5.5萬噸,產值達6億元,惠及群眾近20萬名,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