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
盛夏時節,走進貴州省獨山縣,仿佛跌進一片綠意的汪洋。驕陽炙烤下,漫山草木肆意生長,將連綿山巒浸染成深淺不一的綠;山間溪流清澈見底,蜿蜒穿過山谷,倒映著藍天與搖曳的樹影。
轄區一隅。獨山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綠色,是獨山最耀眼的生態底色。為讓綠意永駐,獨山縣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大氣、水、土壤、固廢污染治理,讓青山更翠、綠水長流。
治污攻堅見成效 一江碧水映新顏
“以前這條河,隔老遠就能聞到臭味,路過都要捂住口鼻。現在岸邊天天都有人來散步,熱鬧得很呢!”說起黑神河的變化,在河邊住了一輩子、從事河道保潔工作15年的羅國才感慨萬千。
這位見證了黑神河數十載變遷的老保潔員,至今仍清晰記得河水渾濁發臭的過往:那時候,黑神河是名副其實的“黑”河,河面漂著垃圾,岸邊雜草叢生,別說靠近了,路過都得繞著走。
黑神河是獨山縣城唯一穿城而過的河流,作為都柳江一級支流,其流域生態與區域發展緊密相連。獨山段都柳江流域蘊含豐富的銻礦資源,上世紀60至70年代,由于銻礦開采工藝簡單粗放,導致流域內形成大面積裸露廢渣堆存區。
河道清淤。獨山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受地表徑流與降雨沖刷影響,部分含銻廢渣及淋溶廢水徑直匯入河道,對都柳江流域的水生態環境構成嚴峻威脅。如何治理都柳江銻污染,為老百姓“守好一江碧水”?
2018年以來,獨山縣委、縣政府以制度建設為綱,先后出臺《獨山縣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獨山縣都柳江流域銻污染治理方案》等綱領性文件,并組建成立縣、鎮兩級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為守護都柳江水清岸綠保駕護航。
與此同時,當地持續壓實流域涉銻企業的環保主體責任。坐落于都柳江畔的東峰銻業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投入4950萬元建成馬尾溝尾礦庫、礦井水處理工程、小河與半坡尾渣庫閉庫工程、小河冶煉廠拆除異地技改升級等5個生態治理工程,蹚出了一條資源型企業的生態突圍之路。
獨山縣組織開展清水清岸活動。獨山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多方合力攻堅下,都柳江流域生態治理交出亮眼答卷:銻濃度值逐年下降,水質持續穩定優于Ⅲ類標準,真正實現了“生態保護爭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的治理目標。
系統性破解都柳江銻污染頑疾的進程中,獨山縣多部門還聯合開展“清水清岸”“保護母親河”等專項行動,累計清理黑神河河道23公里,打撈垃圾、河面漂浮物近10噸;實施截污工程,新建截污溝5.78公里。
生態修復層面,通過河道拓寬清淤重塑水動力格局,因地制宜打造景觀人工湖,沿河岸線構建“水生植物帶+親水步道+文化節點”的復合生態系統——重新栽種的植物與親水棧道相映成趣,古色古香的大戲樓依水而建。
碧波蕩漾的黑神河。獨山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清晨和傍晚,黑神河清澈的河面上白鷺翩躚,岸邊綠化帶中居民散步休閑。兼具防洪、生態、景觀功能的河道治理工程,正讓這條“母親河”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全新姿態,成為獨山縣城最富詩意的生態地標。
山地旅游煥生機 層巒疊翠引客來
夏日陽光照耀下,獨山縣的山水秘境更顯瑰麗:峭壁聳立,碧波瀲滟,奇石嶙峋……光影交織間,一幅壯美靈動的山水畫卷正徐徐鋪展,流光溢彩。
獨山與荔波地緣相近、文脈相通、市場相連,屬于典型的小七孔景區外度假式業態拓展空間,隨著貴南高鐵全線開通,荔波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的步伐逐步加快,獨山旅游也迎來了新機遇。
拉然康養小鎮一隅。獨山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我從貴陽乘高鐵到荔波小七孔游玩,返程就在獨山休息。這里不僅風景好、空氣清新,美食也挺豐富。”游客柏雪梅興奮地說,久聞獨山“天然氧吧”的美名,此次入住拉然康養小鎮的民宿更讓她眼前一亮。
拉然康養小鎮距離獨山縣城僅5公里,是集旅游、度假、會議、康養、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旅游度假康養特色景區。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環湖信步、漫步于森林花海,還能體驗地道農家美食,是不可多得的休閑好去處。
“很多客人像柏女士一樣,從過境游客變成了回頭客。”拉然康養小鎮總經理李啟富坦言,與較遠的區域相比,游客更愿意花更少時間體驗更豐富多彩的旅游,這也為拉然康養小鎮度假旅游帶來了新的機遇。
這份機遇正化作湖畔的鮮活圖景——順著蜿蜒的木質棧道走向湖岸,游客們身著紅色救生衣,手持門票有序排隊體驗水上竹筏,船只在碧藍的湖中蕩起層層漣漪,猶如山間美畫。
天洞景區。獨山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而在獨山天洞景區,標志性景觀獨秀峰與天洞正成為游客打卡的熱門地標。“第一次見到如此壯觀的鐘乳石,燈光一打像水晶宮一樣!”廣東游客毛慧舉起手機,對著洞頂垂落的石幔進行連拍。她說,千奇百怪、美麗壯觀的鐘乳石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留地質奇觀的基礎上,天洞景區還創新設立珍禽互動、山地車越野、“魔法飛毯”滑道等項目,進一步豐富了景區的玩賞性。“希望游客不僅能看景,更能玩景。”景區運營負責人介紹,新玩法讓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從1.5小時延長至3小時。
“今年‘五一’假期,拉然康養小鎮與天洞景區迎來客流高峰,兩大景區憑借獨特的自然風光與創新文旅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獨山縣文體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縣始終以“山居驛站”、喀斯特地貌等為推動山地旅游的主要抓手,助推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翻天印景區。獨山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步入夾縫巖瀑布,洶涌水流順著絕壁夾縫飛流直下,恢弘壯觀;登上矗立山頂之巔的甲定翻天印,俯瞰群山對峙的絕壁,可見山峰直指蒼穹;住進旗山村水族村寨的樸語野奢,俯身臨崖、仰首星河……獨山縣以“山里人靠山吃山”的智慧破題,在層巒疊嶂間蹚出了一條生態與發展的共生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