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援引日本共同社消息,7月4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就美日貿易談判表態,稱日本已進口美國加州大米,強調不能因進口擴大致本土大米產量減少。美日貿易談判如今陷入僵局。從4月到6月,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飛了7趟華盛頓,日方在談判中不斷讓步,像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口,開放牛肉、玉米和大豆市場,還同意降低汽車進口門檻。可美國依舊不買賬,美方要求日本開放年77萬噸的大米免稅配額,這幾乎要把日本水稻保護體系推翻。
要知道,日本農協背后有200萬戶農民,是自民黨的票倉命脈,石破茂根本不敢答應。汽車領域情況也不樂觀。2024年,日本對美出口汽車148萬輛,占全球對美出口份額的38%。要是25%的關稅落地,日本每年損失可達240億美元。更過分的是,特朗普把駐日美軍費用也綁到談判桌上。日本現在承擔著75%的駐軍費用,美國還嫌不夠,還要加碼。特朗普覺得,盟友的安全是美國給的,就得付保護費,這哪是談判,分明是想把日本從盟友變成附庸。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日本并非毫無還手之力。
特朗普(資料圖)
日本持有1.2萬億美元的美債,6月進入集中到期窗口,坊間傳聞東京打算拋售10%。要是真這么做,美債收益率可能飆升60個基點。但這招風險太大,簡直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日本不敢輕易用。在這樣的困境下,日本開始尋求其他出路。三井物產和中石油簽了LNG協議,五年內供應200萬噸天然氣;索尼投100億在越南建芯片廠;豐田去墨西哥擴產。這些動作看似是在擺脫對美依賴,可效果如何呢?
再看中國,應對貿易戰就從容多了。2025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出口占比跌到12%,但中日韓區域內貿易增長了18%。RCEP、東盟、自貿港等政策接連發力,比亞迪的電池模組從重慶發中歐班列到漢堡只要18天,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清算額同比增長47%,東南亞還有幾家港口試點數字人民幣結算。中國靠技術自主和市場多元,筑起了抗風險體系。
石破茂(資料圖)
可日本想打“中國牌”卻沒打成。之前中國有條件恢復部分日本水產品進口,這對日本來說是個機會,能緩解經濟壓力、提升執政黨的民調支持率。但日本在中美之間搖擺不定,既想從中國獲利,又不敢徹底得罪美國,導致“中國牌”效果大打折扣。現在離7月9日美國設定的關稅戰大限沒幾天了,特朗普威脅要是談不攏,對日本商品的關稅可能漲到30%、35%甚至更高。
日本國內也不平靜,參議院選舉臨近,石破茂內閣支持率只有24%,低于30%的政治危機線。民眾最關心的是物價上漲問題,米荒帶動食品、房租、油價都在漲,可工資漲幅遠遠跟不上,石破茂成了民眾的出氣筒。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說,現在用邏輯和經濟理論說服美國放棄關稅措施是徒勞的,日本應在經濟領域減少對美依賴,逐步“去風險”,增加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可日本單方面擺脫對美依賴困難重重,畢竟日本的外匯儲備大多買了美債,產業又被中國逐步反超,經濟脆弱。
石破茂(資料圖)
美國“美國優先”的政策根本不管盟友死活,談判談得攏就降稅,談不攏就加碼。日本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再猶豫下去,可能真的只能被美國牽著鼻子走了。就像《朝日新聞》社論說的,當霸權淪為交易,盟友終成棋子,而開放擁抱共贏,才能在亂局中見到真章。日本到底該怎么選,接下來的幾天很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