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越兩國高調宣布達成新貿易協議后不久,越南敏銳地察覺到一絲異樣——協議中那道針對經越南轉口商品的40%關稅閘門尚未真正落下,美國卻在另一邊悄然松開了兩道對華出口限制的閥門。這一進一退之間,國際經貿棋局的微妙平衡正悄然改寫。
7月3日,德國工業巨頭西門子的一紙聲明率先在平靜的水面激起漣漪。西門子確認,已收到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通知:5月23日發出的那封限制向中國出口特定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及技術的管制函件,現已不再適用。這標志著在遵守出口法規的前提下,西門子針對管制分類編號3D991和3E991的軟件與技術,恢復了對中國客戶的全面銷售與技術支持通道。EDA工具被譽為“芯片設計之母”,美國此番解除關鍵軟件限制,雖非全面放開,卻清晰地傳遞出技術封鎖鏈條上出現松動的信號。
芯片(資料圖)
幾乎在同一時間,另一條至關重要的能源動脈也悄然恢復流動。據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3日報道,美國能源巨頭“企業產品合伙公司”和“能源傳輸公司”收到美國政府通知,取消了對乙烷出口中國的限制。回溯至5月底至6月初,美國曾對包括乙烷在內的多項對華出口實施嚴控,導致6月美乙烷出口量斷崖式下跌,多艘滿載乙烷的貨輪被迫滯留港口。盡管6月25日美方政策曾略有松動,允許裝載但禁止在中國卸貨,如今這道禁令的徹底取消,無疑為美國乙烷重新進入中國市場掃清了障礙。
就在這兩項重要解禁發生的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針對美越新協議中關于轉口商品的40%高關稅問題做出了冷靜而明確的回應:“中方一貫主張各方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經貿分歧,同時有關談判和協議不應針對或損害第三方的利益。”這份聲明雖未直接點名,卻精準點出了美越協議背后可能存在的排他性與針對性設計。
特朗普(資料圖)
美方對華政策這一周內連續“退兩步”的舉動絕非孤立。將芯片設計軟件與乙烷出口這兩道關鍵閘門的打開,置于美越達成貿易新協議的背景下觀察,其戰略考量呼之欲出。美國一方面試圖通過40%的懲罰性關稅豎起一道針對特定國家(尤其是中國)商品經越南轉口的壁壘;另一方面,又主動放寬自身高附加值產品——高端工業軟件與重要能源原料對華輸出的限制。這一拉一放,凸顯美國在遏制與利益間尋求微妙平衡的意圖:既要維護其主導的供應鏈秩序,又不愿徹底放棄中國龐大的市場和利潤。
然而,越南嗅到的那份“不對勁”,恰恰源于此。美國對華“退讓”的兩步,實質上可能削弱了美越協議對越南的價值。設想一下:當美國尖端軟件重新順暢輸入中國,當美國能源企業再次擁抱中國訂單,越南作為“替代選項”的吸引力還能維持幾何?那道40%的關稅壁壘,表面上保護了越南本土產業免受轉口商品沖擊,卻也無形中削弱了越南利用其區位優勢進行高效轉口的競爭力。這無異于要求越南在獲得美國市場優惠準入的同時,犧牲其作為區域制造與物流樞紐的部分潛力。
特朗普(資料圖)
回溯美國政策調整的時間線,從5月23日對EDA設限、5月底對乙烷封關,到6月25日乙烷政策部分松動,再到7月2日至3日幾乎同時宣布EDA與乙烷全面解禁,其決策的反復與密集令人側目。這背后是美國內部不同產業集團與戰略派別博弈加劇的縮影,也暴露出其所謂“脫鉤斷鏈”戰略的內在矛盾與實踐困境。技術領先的工業軟件商、依賴出口的能源巨頭,其商業訴求終究難以被純粹的地緣政治目標長期壓制。
美越協議中那道40%關稅的高墻尚未真正發揮效力,美國在芯片軟件與能源出口上對中國連退的兩步,已悄然改寫了劇本的走向。國際貿易從來不是單邊圍堵的游戲,當制裁的鎖鏈被迫放松,當利益的閥門重新打開,任何精心構筑的貿易壁壘都可能面臨“竹籃打水”的窘境。美方這一連串動作清晰地揭示:在全球化深入骨髓的今天,純粹以遏制為目的的貿易安排終難持久,而中國作為關鍵市場與供應鏈節點的地位,依然是撬動任何所謂“經濟鐵幕”的有力支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