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編輯:法拉
美國最近在貿易場上有點四面楚歌的感覺,特朗普揮舞著關稅大棒,想讓各國乖乖聽話,
可沒想到,印度、歐盟、日本這些國家都不買賬,紛紛擺出硬剛的架勢。
尤其是印度,直接就硬剛美國,甩出了報復性關稅,擺明了不吃美國那一套,
美國想當老大,卻發現自己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圍堵”。
那印度這招真的能行嗎?美國能不能應對?
事情的起因是美國對全球汽車加征25%的關稅,印度直接被惹毛了,印度對美國的出口商品中,汽車零部件、制藥、紡織品占了大頭,印度覺得自己吃了虧,哪能忍得了美國再來一刀?
更別說美國還設了個7月9日的“最后期限”,擺出一副不談就開干的姿態,而在特朗普剛開始加征關稅時,別國都排著隊談判,只有中國放出籌碼,與美國硬剛。
沒想到這次印度也得轉了性子,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先前給了例子,讓他們也覺得,自己也能跟美國硬剛,
這不印度貿易部長皮尤什·戈亞爾直接放話:新德里不接受任何期限,只會按自己的利益出牌,這態度硬得讓白宮有點措手不及。
印度的強硬不是沒來由的,首先他們的經濟利益得保住,汽車零部件是印度對美出口的大頭,每年28億美元,占制造業出口的6.5%。
美國加關稅,印度得額外掏稅,南部汽車產業基地的就業和經濟都得遭殃,印度甩出報復性關稅,就是要讓美國也嘗嘗苦頭,
比如美國的大豆、棉花這些農產品,在印度市場本來賣得不錯,加了關稅后,價格競爭力肯定得下滑。
印度還想在國際舞臺上刷存在感,美國的關稅政策違反WTO的非歧視原則,印度直接把這事捅到WTO,擺明要當規則的捍衛者。
況且2025年是印度的大選年,莫迪政府得在國內秀一把肌肉,農業和乳制品關系到印度幾千萬農民的生計,
美國想讓印度開放市場,印度要是妥協,農民選民還不炸鍋,所以,莫迪政府選擇硬剛,既保經濟,也賺政治分。
印度的反擊給美國帶來的麻煩可不小,經濟上,美國的農業州首當其沖,中西部的大豆、杏仁這些農產品對印度出口不少,印度一加關稅,當地農民的收入肯定受影響。
這些州可是美國選舉的關鍵地盤,選民一不高興,執政黨的支持率就得晃悠,企業也不好過,比如汽車零部件、化工產品這些高附加值產業。
印度市場一旦收緊,美國企業的進口成本得漲,產品還可能賣不動,利潤直接縮水,況且就算調整供應鏈,成本和風險都不低。
政治上,美印關系也得掂量掂量,兩國本來在軍事上有合作,比如F-21戰斗機的技術轉移項目,
可貿易摩擦一鬧,國會可能把這些項目給卡住,加上美國對印度入常的支持,本來就沒多大熱情,現在估計更得冷卻。
同時,美國面對中國時,卻悄悄放軟了身段,美國商務部最近宣布,允許美國企業繼續向中國出口芯片設計軟件技術支持、乙烷和飛機噴氣發動機。
過去幾年,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出口管得死死的,現在卻開了口子,說明美國可能意識到,跟中國完全掐斷聯系不現實,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里的地位太重,尤其是在制造業和高科技領域。
中美之間的貿易往來密切,美國企業要是徹底退出中國市場,成本高得嚇人,國內通脹也得跟著漲。所以這一步與其說是讓步,不如說是美國在貿易戰里找了個軟著陸的辦法,想在競爭中留點合作的空間。
無論是印度的硬氣,還是美國的軟化,其實都跟地緣政治棋局脫不開干系,美國拉攏印度,主要是想拿印度當“印太戰略”的棋子,制衡中國。
況且印度位置太關鍵,扼守印度洋,海上貿易和戰略通道都得靠它,美國還想把印度變成“第二個中國”,讓它接盤制造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美國對印度的能源、航空設備出口增長明顯,印度市場對美國來說越來越重要,但印度也不是省油的燈,它一邊跟美國眉來眼去,一邊在上合組織、金磚國家里跟中國合作,玩起了戰略平衡。
貿易摩擦一鬧,美印關系估計得降溫,美國的“印太防線”也可能沒那么牢靠,可以說,全球貿易的這場戲,越來越熱鬧。
美國原本想用關稅大棒讓各國低頭,結果卻踢到了硬石頭,印度、歐盟、日本的強硬態度,說明單邊主義已經玩不轉了。
WTO的爭端解決機制,雖然也不是怎么完美,但各國還是愿意拿它當武器,反過來制約美國,美國現在有點騎虎難下。
7月9日的“最后期限”沒嚇住別人,反而讓自己陷入了被動,全球供應鏈的相互依存,讓任何國家想獨霸一方都成了白日夢。
資料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