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特一言不合就是制裁和沒收,通常我制裁不到,就沒收!這不,那邊還在威脅報復,國內已經開始清查美資了!昨日,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美國量化巨頭Jane Street在指數期權到期日操縱期貨現貨價格,在指數期權市場建立盈利頭寸,誤導散戶投資者,決定禁止其進入市場并擬沒收5.7億美元“非法所得”!
隨后,印度向世界貿易組織通報,由于美國對汽車及零部件加征的關稅沖擊印度出口,印度計劃對美國征收報復性關稅!
印度賺錢印度花,實在是聞名世界,印度憑借其人口和政治特點,始終將其市場本身作為外交大棒縱橫全球,不僅我們,美國、歐盟、日韓,五一不在其罰款重錘之下損失連連!
雖然,很多人不理解,印度有啥?出口的主要產業,除了大米、軟件服務外包、仿制藥外,不是我們就是西方幫忙建設的,國內又是K型經濟結構,連廁所都普及不了,看起來GDP增速驚人,但貧富差距更為驚人,但在“印度優先”的理念之下,印度好像就是這么自信!
其實印度的自信也不是空穴來說,除了中俄外,其對西方確實有一定壓力,其核心就是遍布全球,動不動變成所在國前五種群的印度裔移民!由于印度人在外特別抱團,而且往往會垂直經營所在國某一行業,并到處修建印度教廟宇和印度社區,所以其海外勢力龐大,手上投票權不少,這不僅造就了世界500強高管多印度裔,而且還成為影響西方政治的一股重要力量!并且,這些印度裔和印度本國聯系緊密,往往形成政治抱團(錫克教徒雖然反印,但也是和國內聯系緊密),這就讓西方的政客面度印度非常難受,說到底,都是當年英國干的好事!
我們現在從3個角度來分析下,印度和美國貿易戰的底牌和贏面:
一、市場依賴度對比:印度對美依賴更深
(1)印度對美國出口集中度高
2024 財年,美國占印度總出口的 18%,是其最大出口市場。印度對美出口高度集中在藥品(占比約 20%,都是仿制藥)、珠寶(15%)、紡織品(12%)等低附加值領域,這些行業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極高。其中,印度汽車零部件出口的 17% 流向美國,2024 年出口額達 28 億美元,而美國加征 25% 關稅后,預計今年將損失 3.39 億美元訂單。相比之下,美國對印度出口僅占其總出口的 2.3%,且集中在半導體設備、液化天然氣(LNG)、農產品等戰略資源領域。
(2)印度關鍵進口依賴美國
印度從美國進口的半導體設備在 2024 年激增 127%,此外,印度國內原油產量下降 3%,進口依賴度攀升至 89%,美國成為其第四大原油供應國。這種結構性依賴使得印度在貿易摩擦中更易受美國反制措施沖擊。
(3)美國市場不可替代性更強
印度正處于工業化非常難受的階段,其工業化的天花板被中國和歐美壓的很牢,尤其是中國,讓其根本找不到產業突圍的機會,因此,其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美國的出口市場(美國印度人的工廠挺多,還是相信家鄉的手藝)。
盡管印度試圖通過 “東向行動” 擴大對東南亞出口,但 2024 年對東盟出口僅占其總出口的 13%,且面臨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激烈競爭(產業同質化)。反觀美國,其汽車零部件進口可轉向墨西哥、加拿大等北美自貿協定(USMCA)成員國,且美國從印度進口的紡織品、珠寶等商品占其總進口份額不足 1%,替代成本極低。
二、談判底牌對比:美國經濟與戰略優勢顯著
(1)美國的經濟規模與產業優勢
美國 GDP 是印度的 7 倍以上,且在半導體、航空航天、能源等高端制造業領域具有壟斷地位。印度從美國進口的飛機航天器、燃氣輪機等高科技產品占其總進口額的 5.1%,這些設備直接關系到印度國防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美國還通過 “芯片四方聯盟”(Chip4)限制印度獲取先進制程技術,進一步削弱了印度半導體產業競爭力。
(2)美國的戰略資源與政治杠桿
美國掌握全球能源定價權,印度為配合美國能源政策,2023 年停止從伊朗進口低價石油,轉購美國 LNG,導致國內能源成本上漲 22%,液化天然氣價格高出市場價 35%,拖累 GDP 增長 0.8 個百分點。此外,美國在印度國防采購中占據重要地位(俄羅斯的不行,法國的打不過,中國的買不到,只能求美國),2024 年印度國防預算的 30% 用于進口美國武器,這種依賴使其在貿易談判中難以強硬。
(3)印度的報復措施效力有限
印度擬對美國農產品(如蘋果、核桃)和鋼鐵制品加征最高 120% 的關稅,試圖打擊美國中西部農業州的政治支持。
然而,這些產品僅占美國對印出口的 6.3%,且美國可通過擴大對華出口(如蘋果對華出口占比已達 45%)彌補損失。相比之下,美國若對印度 76 億美元商品加征 26% 關稅,將直接沖擊印度紡織、珠寶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些行業吸納了印度 15% 的就業人口。
三、結構性矛盾與長期困境
(1)印度經濟結構脆弱
印度工業增加值僅占 GDP 的 26%,且制造業以低附加值加工為主,缺乏核心技術。這種結構使其在貿易談判中難以通過技術升級或產業轉型提升議價能力,當下,印度半導體工廠的核心工藝由美國團隊掌控,氮化鎵材料需 90% 運回美國加工,所謂 “技術合作” 實質是為美國產業鏈 “友岸外包”。
(2)農業與乳制品的紅線
印度是凝噎大國,農業是其優勢產業,雖然其人均效率低,但印度人仿佛自己不用吃一樣,始終是凈出口,所以農業和乳制品是印度談判的 “命門”,涉及 6 億農民生計和宗教文化敏感議題。
印度若開放市場,美國轉基因農產品和低價乳制品將沖垮本土小農經濟,可能引發社會動蕩。
但印度這種保護主義政策,類似日本農協,導致印度農業生產率低下,糧食浪費率高達 40%,制約了經濟增長潛力。
(3)WTO 框架下的博弈局限
印度雖向 WTO 通報報復性關稅,但壓根沒指望WTO,其只是走走形式,因為美國近年來通過阻撓上訴機構改革削弱 WTO 權威,使得爭端解決機制癱瘓。
歷史上,印度曾對美鋼鋁關稅實施報復,但美國通過豁免其他國家、施壓印度妥協等手段,最終迫使印度取消大部分反制措施。
所以,綜合來看,美國在印美經貿關系中擁有更多底牌和更大市場影響力。其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和戰略資源優勢使其在貿易摩擦中占據主動,而印度的高依賴度、產業脆弱性和政治約束限制了其反制能力,現在秀下立場,以后遲早妥協,和歐盟、日本的情況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