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食品內參原創
作者丨李歡歡編審丨橘子??????????????????????????????????
在我國新生兒出生率持續下滑、母嬰行業越來越難的這個夏天,母嬰電商平臺海拍客赴港IPO了。如果此番它能成功上市,或能給母嬰行業帶來一絲利好。與此同時,海拍客并不理想的財務狀況、以及圍繞著它的竄貨爭議,也讓外界看到了行業整合趨勢之下,部分母嬰電商平臺的艱難處境。
在高負債凈額、持續虧損、資本退出等多重資金壓力之下,海拍客此次赴港IPO,算得上是“背水一戰”了。
聚焦下沉市場
海拍客成立于跨境電商風頭正盛的2015年,其創始團隊幾乎是一群最懂電商的行業精英,清一色“阿里系”背景:創始人兼CEO趙晨是天貓國際創始人,COO徐虹是淘金幣創始人,銷售合伙人吳濤曾任阿里中國供應商大區經理,技術合伙人肖建濤曾是阿里巴巴的技術專家。
然而,令這群精英“折腰”的、卻是低線市場的母嬰店主。海拍客的定位是一家專注于家庭護理及營養產品領域的B2B電商平臺,母嬰門店在平臺上注冊成為買家之后,就可以向平臺上的供應商賣家下訂單,上游賣家包括制造商、經銷商和品牌。作為平臺的擁有者和運營者,海拍客通過向供應商收取基于平臺交易GMV的傭金實現營收。2022年-2024年,其收取的平均傭金率為2.5%、2.5%以及2.3%。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海拍客的注冊賣家達到4200家,注冊買家達到29萬家,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超3000個縣村。2024年,海拍客的總交易額達到110億元,其中86億元來自低線市場的家庭護理及營養產品交易。根據公司援引的沙利文數據,按2024年的交易額來算,海拍客是我國低線市場家庭護理及營養產品行業最大的交易平臺,市場份額為10.1%。
但縱向來看,過去三年,海拍客的GMV和核心買家數量都呈下滑趨勢。2022-2024年,海拍客的GMV分別為149億元、120億元、110億元;核心買家,即一年內在平臺上下單超過24次的買家,從10.35萬下滑到了9.38萬,差不多減少了1萬家。
基于平臺GMV的下滑,海拍客的數字平臺業務(即傭金抽成業務)營收從2022年的3.54億元,下滑到2023年的2.96億元,2024年更是下滑到了2.29億元,營收占比從39.5%下滑到22.2%。
不過,海拍客的自營業務卻呈增長之勢。2019年,海拍客開啟從純數字平臺業務向“平臺+自營”雙軌模式轉型,其自營業務包括基礎自營業務和自有品牌業務兩個部分。其中,基礎自營業務主要通過整合下游母嬰門店的需求,然后通過向上游批量采購賺差價,扮演了一個平臺經銷商的角色。
2021年,公司又開始孵化自有品牌,通過OEM代工打造白牌及獨家品牌系列,涵蓋了食品、兒童零食、膳食補充劑量、紙尿褲等品類。截至2024年末,海拍客已開發92個自有品牌及系列,合作153家制造商,自有品牌付費買家超3.8萬名,銷售SKU超1000個。
過去三年,以上兩個板塊的業務均保持增長態勢,以此帶動整個自營業務增長。2022年-2024年,海拍客的自營業務營收分別為5.4億,7.68億、8.02億,公司的總營收分別為8.95億元、10.67億元、10.32億元,自營業務的收入占比也從60.4%增長到了77.7%,已然成為公司的核心增長引擎。
不得已的轉型
作為平臺,海拍客嘗試做自營業務,也是人口結構與母嬰行業競爭格局變化下的不得已。
海拍客成立之初,整個電商及細分的跨境電商、母嬰電商都是風生水起。海拍客瞄準國際品牌難以下沉至分散的低線市場的痛點,以“去中間化”為切口,通過平臺直接連接品牌與門店,將跨境商品分銷至下沉市場。成立的第二年,海拍客的年度交易額就達到了10億元,到2019年,即其成立剛滿四年,年度交易額就突破了百億大關。
成立之初的五六年里,海拍客上演著妥妥經濟上行期的增長速度。但隨著新生兒人口的持續下滑,以及綜合電商平臺對母嬰品類的持續滲透,母嬰垂直電商平臺的客流量和交易量持續下滑,光靠傭金提成很難活下去。從2022年到2024年,海拍客的年度交易額縮水了近30億,單筆訂單平均交易額減少了70元,核心買家數量則縮減了10%,“數字平臺業務”毛利減少近1億元。
另一方面,由于海拍客上的賣家涵蓋了制造商、經銷商和品牌,隨著形形色色賣家數量增多,平臺上的竄貨行為也越來越多。多位母嬰從業者告訴內參君,海拍客在行業內被稱為“竄貨平臺”。“同樣的奶粉在線下店一罐要賣300多,但找代理商在上面下單只要240元,比代理商從廠家拿貨還便宜。”一從業者表示。
另外,海拍客的起訂量很低,一箱都可以訂,對單店比較友好,所以低線城市的單店、即夫妻老婆店用得比較多。但連鎖門店用海拍客的就少了,“廠家盯得緊,連鎖的竄貨成本比較高,不劃算”,一母嬰連鎖店的老板表示。不過,據其透露,很多連鎖店的老板還是會在海拍客上注冊,“為了看竄貨商品的價格”。
因此,在從業者看來,海拍客在招股書中披露的29萬注冊買家,并不能代表其真正的商業價值。一來,29萬是累計注冊數量,“平臺成立10年,累計29萬家很正常,現在全國才10萬家母嬰門店”;二來,很多人雖然在平臺上注冊了、但不一定用,月活才是評定其商業價值的關鍵指標。雖然平臺的月活數據海拍客并未在招股書中披露,但其核心買家數量和單筆訂單交易額均在縮水。
平臺交易量的縮水使得海拍客不得不轉型做自營業務,從結果來看,自營業務確實壯大了公司的規模,收入占比已超七成。
資金壓力山大
另一個不可忽略的現實是,自營業務的低毛利率也拉低了海拍客的整體毛利水平。隨著自營業務收入占比加大,海拍客反而陷入了虧損的境地。
雖然海拍客的自營產品均為代工模式,但隨著規模的擴大,公司在研發、庫存管理、營銷推廣上的成本也在持續上升。有業內人士指出,海拍客服務的是價格高敏感人群,且低線市場的消費升級較一二線市場有所滯后,這些都會影響其高毛利產品的銷售,在新品推廣上也要花費更多的營銷投入。
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4年,海拍客的毛利率分別為43.9%、37.6%及32.5%,其中,數字平臺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87.5%、91.4%及91.5%,而自營業務的毛利率只有15.2%、16.7%及15.5%。同期,公司由盈轉虧,2022年公司盈利101.2萬元,但2023年、2024年分別虧損5654萬元、7882.5萬元。拉長時間維度,海拍客的累計虧損(從成立至今所有會計期間的總虧損額)數據到2024年已經達到18.54億元。
不僅如此,海拍客的負債水平也在不斷走高。2022年-2024年,其負債凈額分別為17.33億元、19.17億元及20.01億元。如此高的負債凈額,都是公司早期融資、與資方簽署對賭協議的后遺癥。
海拍客早期的高速發展,少不了資本的支持。招股書顯示,從2015年-2019年,海拍客累計完成6輪融資,背后不乏順為資本、復星、高瓴等知名機構。其中,雷軍掌舵的順為資本更是連投5輪,成為海拍客的第一大機構股東,持股16.37%。
融資過程中,海拍客與資方均簽署了對賭協議,如果完不成對賭條款,就要進行股份回購。2024年、2025年,多家機構進行了撤資,海拍客分別斥資1100萬美元、2400萬美元進行股份回購,并向股東發行了1.58億美元的承兌票據,加劇了公司的現金流壓力和負債水平。
由于早期融資次數過多,海拍客未來要面臨的回購壓力、由此引發的現金流和負債壓力或將進一步加大。如今,公司又從微盈利陷入虧損,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或許,唯有成功上市才能將其從資金壓力中解脫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