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全國哪里的羊肉最好吃嗎?它們的羊肉又好在哪里?這期文章就來和各位老板嘮嘮中國的羊肉地圖之內蒙,喜歡這類文章的老板勞煩您幫忙點個贊支持一下,謝謝。
內蒙是我國第一產羊大省,根據2020年的數據顯示它的產量約為112多萬噸,全國總共羊肉產量為492萬噸左右,一個自治區的羊產量就占了我國總量的23%左右。
而內蒙廣闊的地域,形態各異的地貌,更為牧羊事業的發展增添色彩。它的地態從西往東分別為荒漠、草原、草甸草原,其中多為荒漠的西部地區盛產山羊,牧民們吃喝也都是山羊,從中部開始到東部的廣泛平坦的草甸,則是綿羊的國度。而且內蒙的東北部,不僅具有天然草甸還有豐富多汁的牧草,以及充足的降水量。
除此它還是全國最大的草原牧場,整個自治區一共包括了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等共6個主要大草原,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也衍生出了異常豐富輝煌的草原文化。它境內包括了西部鄂爾多斯式的草原青銅文化,也有東南部的紅山文化,還有盛極一時的蒙古文化。
自然它的羊也一樣,差不多在距今7000多年前,羊就已經和內蒙的先民不可分割了。此后經各朝各代的發展,到了清朝,如今的牧羊格局開始形成且變得穩定。
在這長達700多年的歷史中,羊在內蒙人的心里被視為草原的恩賜,有了羊游牧民族獲得了能夠生存下去的資本,羊肉乃至羊毛、羊皮等衍生品為人體帶來了可以抵御寒冷的能量。因而在內蒙現今出土的一些古遺跡里,有不少羊的骨骸,羊在內蒙人民心里代表著吉祥,早期它在薩滿文化中還有著祭祀占卜、驅邪等寓意。
最主要的是,在社會生產力低下古代,在走哪吃哪的以水草而居早期游牧形態里,它代表了財富和地位。有大批數量的羊群就如同我們農耕文化中的地主,占著千畝良田,具有很高的地位。
所以內蒙的羊和新疆等地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在于不宰羔羊,羊肉一般都是三四歲的成年,這其中有一部分的情義也有需要羊來提供生存資本的原因。
而羊也確實不負眾望為內蒙地區乃至全國的人民提供了它的毛——鄂爾多斯羊毛衫。相信各位老板在小時候和爸媽去趕集時都聽過“來自鄂爾多斯的羊毛衫…”之類的吆喝聲。
鄂爾多斯處于內蒙西部,屬于荒漠地帶,八十年代時在各方的努力下,羊絨產值直逼數十億。當時來自內蒙的羊毛等紡織品代表著高級、高品質。
但這一時期還沒放在羊肉身上,只是著眼于它的衍生品。那是到什么時候內蒙的羊肉等于高質量呢?或者是走出了內蒙,打開國內市場呢?
還得是依靠世紀初流行的“涮羊肉”的飲食方式,再次讓內蒙的羊肉實現了火箭式增長。涮羊肉在我們現在看來再平常不過的一種操作,但在當時卻意味著時髦、新潮。
試想一下,一大家子或者是群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薄羊肉片,就著老北京芝麻醬一口塞進嘴里,那叫一個滿足!火鍋和羊肉的結合,讓內蒙羊肉走出了自治區,人們在吃飯中增進了感情,也在吃飯中察覺到羊肉的美味。
隨著一眾涮羊肉公司的橫空出世,做的各種各樣的宣傳,成功讓內蒙羊出圈,成為羊界頂流。
簡單說完了它的發展歷史,我們來說說在內蒙有哪些地區的羊最受歡迎。
內蒙的6個大草原中都有飼養數量較多的羊,但最受歡迎、品質最高的還得是呼倫貝爾的綿羊、錫林郭勒的蘇尼特羊和烏珠穆沁羊、鄂爾多斯的阿爾巴斯白絨山羊這幾類。下面我們就來給各位老板們分門別類的介紹一下。
首先來介紹扛把子——貢品羊肉蘇尼特羊。
它產自有著18萬平方公里純天然地區的錫林郭勒草原,不僅水源充足,空氣環境還好到不行。羊兒每天喝的是干凈無污染的礦泉水、吃的是多汁肥美的羊草,而且僅錫林郭勒一個地就有大大小小上千個湖泊,地勢又平緩,最高不超過2000米。
整個牧場空氣新鮮,水質干凈,水草豐美,藍天白云的映照下成群的羊兒撒歡奔跑。真可謂是它們的天堂,也因此蘇尼特羊肉質細嫩、品質精致,早在元朝時就成了宮里的貢品御羊。它最適合的吃法就是涮羊肉,將肉切成一小塊的薄片,或蘸著醬汁或直接吃,清甜的口感讓人越吃越有滋味,越來越愛吃。
除此,還有另一種也是江湖大佬的存在——烏珠穆沁羊。
這種羊體型非常健碩,跟普通的相比它確實有過人之處,比如多了兩根肋骨。外表看起來像是奶牛配色的小牛頭,實際上往下看它的羊毛卷的實在是密,像是披了個貂一樣,威風凜凜。
而這多出類的兩根肋骨就成許多吃貨們的快樂源泉——烤羊排??境龅难蚺抛套堂坝?,油香油香的,肉質非常嫩,一點也不柴,這點直中吃貨的心。
呼倫貝爾的羊也有著廣袤無垠的草原可以盡情撒歡兒,而且它還是我國最大的天然草甸草原。
這種地區產的綿羊既沒有讓人聞之欲退的膻味,也沒有毫無口感的柴味。肉質鮮美不說,營養價值還高。這主要是因為這種綿羊體內蘊藏豐富的氨基酸,這遠遠高于其他地區的品類。而且其肌肉的脂肪酸占比91%左右,非常適合用來做手把肉。
什么是手把肉呢?
簡單來說就是白水煮一切,還原食材本身的鮮美,而不是像差生文具多那樣各種放料。直接將大塊的羊肉扔進鐵鍋里等待燒開即可,出鍋前撒把蔥花和鹽已經可以鮮到掉眉毛。
吃的時候用蒙古刀割下來,最能彰顯草原豪氣,然后細細感受它在你的嘴里綻放、融化的過程。最絕的是,吃完之后竟有一股神奇的奶香讓人回味不已。
除此之外就是鄂爾多斯的山羊
一直以來羊肉讓人聞之變色、聞之欲退的原因主要在于膻味。但是鄂爾多斯的白絨山羊卻一點也不膻,只用清水煮就能讓你香到胡子掉。
實驗證明,越是高端美味的食材所需要的做法越返璞歸真,不需要加過多的佐料,僅僅一鍋清水一把鹽就已是人間美味。
上面說的是在內蒙地區排名前三的羊肉,除此還有四子王旗、阿拉善等地的羊肉也都各有特色。不管它在哪里,羊肉排名在哪個位置,只要是內蒙人從小吃到大的味道,就代表著一種珍貴的記憶和情懷、代表著家的味道。
那么下來我們再說說代表內蒙最高等級的盛宴——烤全羊。
首先就選羊來說,最好是1-2歲間、40斤左右的比較壯碩的綿羊,這個年齡做出來的羊肉營養價值極高、肉質還非常嫩。具體做法也很簡單,即將羊毛去掉后帶皮烤制,期間加上蔥姜蒜、椒鹽等日常的配料后,將羊架在火上烤,底下一般燒的都是木材。期間再不斷地轉動,四處受熱烤的更均勻,最后享用時再加上鹽等配料即可。
這是比較傳統的做法,隨著社會的進步已經有不少人都用烤爐,這樣既快也方便,不用人一直看著火。
而烤全羊也由來已久,早在12世紀左右隨著蒙古帝國的興起,就已有歷史記載烤全羊的做法。最早的方法很粗暴原始,經常在地面上挖個小洞當作爐子,也就是“掘地為飲坎以燎肉”。
據記載它還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最喜歡吃的美食,經常被用來宴請蒙古的王公貴族。元朝建立后它也走進了宮廷,成為貴族才有享用的美味,平民跟本不敢想。
這時期貴族主要在婚喪嫁娶、祭祀過節、壽辰、迎接貴客等重大事情中才會上烤全羊。可以說是蒙古族實打實的壓軸菜。到了清朝,同為游牧民族的滿族人也對這種美食非常喜愛,經常用它來招待貴客,也是宮廷菜品之一。
而內蒙的羊之所以膻味很小甚至沒有,主要有特殊的地理環境。據科學研究,羊肉之所以膻,是因為它體內一部分的脂肪酸。但這種脂肪酸是可以被自然化解的,比如要是吃長在鹽堿地的草,那膻味會少很多,這是新疆、寧夏等地的羊也沒有膻味的原因。
對于內蒙來說,羊肉不膻的秘訣不在土地在于飼料,吃的韭菜、沙蔥等羊草含硫量普遍很高,這也可以化解本身脂肪里的膻味。
而且內蒙廣闊的草原讓羊普遍得到鍛煉,相比于圈養在家里,一望無際的草原才是真正適合它們的歸宿。運動的多了,體味也就減輕了,還能得到一身腱子肉,多好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