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羊,就選這10種!一口淪陷……
羊肉在中國飲食里,是串起千年煙火的暖線。
《禮記》載 “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可見古時羊肉已是禮敬之物。
北方草原的篝火上,烤羊腿的油香曾飄進《詩經》,“羊牛下來” 的句子里,藏著先民對豐足的期盼。
南北風土養出不同滋味。
塞北的銅鍋里,涮羊肉卷在沸湯里翻涌,是游牧與農耕碰撞的火花;
江南的砂鍋中,藏書羊肉配著甘蔗慢燉,甜鮮里浸著水鄉的溫婉。
冬至吃羊的習俗,從陜北的 “數九暖鍋” 到粵地的 “羊肉煲”,一碗熱湯下肚,便把寒日捂得暖暖的。
蘇軾在惠州寫 “日啖荔枝三百顆”,也不忘記 “慢著火,少著水” 的燉羊之法。
如今街頭巷尾的烤羊肉串,孜然香里仍能聞見《齊民要術》里的古意。
這口鮮,從宗廟祭祀到尋常餐桌,變的是做法,
不變的是中國人對暖食的執著,是煙火里藏著的溫柔。
吃羊肉,選什么品種?中國哪里的最好吃?
烏珠穆沁羊肉
內蒙錫林郭勒盟的烏珠穆沁草原特產。
烏珠穆沁羊,啃的是芍藥、黃芩等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活得比人還講究。
烏珠穆沁羊因長期運動,肌肉緊實有層次,肥瘦比例恰到好處,
咬一口鮮嫩多汁,毫無膻味,反而帶著淡淡奶香。
更絕的是,它比普通羊多兩根肋骨,產肉量更高,堪稱“行走的蛋白質庫”。
當地人吃它,講究一個“返璞歸真”。
最經典的做法是手把肉:羊肉剁塊焯水后,加姜片、蔥段、花椒,清水燉煮一小時,出鍋蘸點花椒鹽或麻醬,原汁原味就能香到舔盤子。
冰煮羊更是絕活——用零度冷水讓血水徹底滲出,再慢燉鎖住鮮味,連湯都能喝出草藥香。冬天來這么一鍋,從腳底暖到天靈蓋。
從元朝皇家貢品到中東王室特供,烏珠穆沁羊靠實力圈粉。
靖遠羊羔肉
甘肅靖遠縣,孕育出中國羊肉界的“頂流”——靖遠羊羔肉。
羊羔們吃著柴胡、麻黃等中草藥,喝著富含礦物質的泉水長大,
這種30-45日齡的灘羊奶羔,肌肉纖維細如發絲,脂肪分布均勻,堪稱低脂高蛋白的“天然美味”。
肉質細嫩無渣,輕輕一咬便化開,毫無膻味,反而帶著淡淡奶香。
當地大廚最愛用“黃燜”做法:
羊肉剁塊腌制后油炸至金黃,再與花椒、桂皮等十幾種中藥材包同煮,砂鍋慢燜30分鐘,
湯汁濃稠卻清亮,撒把胡椒面,香得能勾魂。
若喜歡原汁原味,清燉更是絕妙,
羊骨熬出奶白湯底,肉片卷著蔥絲入口,鮮甜直沖天靈蓋。
如今,這道“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不僅是靖遠人的待客至禮,更成了游子心中抹不去的鄉愁。
新疆阿勒泰羊肉
這兒的羊是哈薩克羊分支,在福海、富蘊等縣的山地間終年放養,
啃的是沙蔥、貝母等草藥,喝的是雪山融水,練就了一身緊實肌肉。
最妙的是那層肥腴脂肪,不像普通羊肉油膩,反而像天然的“保鮮膜”,
鎖住汁水,燉煮時脂肪慢慢融入湯汁,肉質細嫩得能化在嘴里,毫無膻味,還帶著淡淡奶香。
當地人最愛的做法是清燉,
只加鹽便鮮掉眉毛,若是烤全羊,外皮金黃酥脆,內里肉汁橫流,咬一口滿嘴生香。
這羊肉,吃的是自然饋贈,品的是游牧文化,堪稱“新疆第一鮮”。
陜北橫山羊肉
要說中國最頂的羊肉,陜北橫山羊肉必須擁有姓名!
橫山羊是陜北白絨山羊,肉質細嫩到筷子一夾就斷,關鍵是沒有膻味!
當地人燉羊肉講究“一冷二煮三打沫”,冷水下鍋煮出血水,加紅蔥、姜片、地椒葉、花椒這些調料,慢火燉足一小時。
出鍋時撒把香菜,湯清得能照見人影,肉卻香得勾魂,咬一口肥瘦相間,汁水在嘴里爆開,配個烤饃能連喝三碗湯!
這羊肉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卻比普通羊肉低,吃多了也不膩。
當地有句老話:“六月六,新麥子饃饃熬羊肉”,冬至家家熬羊骨架,春節擺羊宴吃到元宵。
現在橫山羊肉還成了國宴菜。
想吃正宗的?去陜北農村,篝火旁蹲一鍋燉羊肉,配燒酒劃拳,那才叫一個“美滴很”!
鹽池灘羊
寧夏鹽池縣的珍饈,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鹽池灘羊堪稱羊肉中的“六邊形戰士”。
肌纖維如絲般細密,脂肪乳白且分布均勻,含脂率比普通羊肉低30%以上。
最絕的是那股若有若無的膻味,再配上6-8月齡即出欄的嚴苛標準,最終成就了“清水煮都香”的傳奇。
每100克肉中16.14微克的硒含量,更是讓它成為養生黨的心頭好。
說到吃法,當地人講究“大繁至簡”。
手抓羊肉是必嘗的儀式感:羊排冷水浸泡兩小時去血水,加花椒小茴香慢燉1.5小時,出鍋時撒把鹽,蘸著蒜泥辣椒油,肉質軟爛到能用舌尖碾化。
更極致的吃法是清水燉,連姜片都省,只靠一鍋清水激發出羊肉本真的鮮甜,湯頭泛著奶白,撒把蔥花就能喝三碗。
定邊羊肉
陜北高原的“羊中貴族”,一口美滴很!
要說中國最好吃的羊肉,陜西定邊的羊羔肉必須“嘹咋咧”!
定邊縣地處陜北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交界,這兒的羊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沙蔥、地椒草、甘草等天然草藥,肉質自帶一股清香,連膻味都“跑沒影”了。
定邊羊肉2016年拿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證,肉色鮮紅透亮,脂肪乳白如雪,用手一按“嘭”地彈回來,嫩得能掐出水!
本地人最愛兩種吃法:
清燉和干漤。
清燉時丟把花椒、地椒草,慢火煨上幾小時,湯清得能照見人影,肉一抿就化,香得人直咂嘴;
干漤羊羔肉更絕,紅蔥、辣椒面爆香后下肉,蒸得油亮酥軟,配碗蕎面饸饹,
老話“蕎面圪坨羊腥湯,死活都要纏住”說的就是這口!
萬寧東山羊
產自海南萬寧的東山嶺一帶,是海南四大名菜里的“硬菜”。
這羊黑得發亮,喝山泉水、啃百草長大,肉質嫩得能掐出水,關鍵是一點膻味沒有!
當地人講究“無羊不成宴”,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桌上必須得有盤東山羊撐場面。
最絕的是白汁東山羊,羊肉切塊跟豆腐一塊燉,湯白得像牛奶,撒把蒜苗,香得人舌頭都要掉。
海南話里夸這羊,
就說“東山羊,真香!”咬一口,皮彈肉滑,肥的部分不膩,瘦的地方不柴,吃完渾身暖乎,冬天吃比穿棉襖還管用。
做法也簡單,羊肉焯水后爆炒,加高湯慢燉,最后放豆腐吸飽肉香。
現在這羊還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想吃得去萬寧本地,外頭假的太多,別被忽悠了!
新疆尉犁羅布羊
這羊喝的是天山水,吃的是甘草、羅布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溜達長大,
肉質嫩得,帶著股奶香味,當地人直夸“亞克西”(維語“好得很”)!
尉犁羅布羊是新疆地理標志產品,
做法極簡卻極鮮——清水煮撒把鹽,就能香得人直咽口水。
要是烤全羊,外皮脆得像玻璃,肉卻嫩得化在嘴里,再配上皮牙子(洋蔥),那叫一個攢勁!
這羊為啥這么香?
全靠“荒漠自助餐”!駱駝刺、胡楊葉當零食,堿性水土天然排酸,連養的羊都自帶“養生buff”。
冬天來碗手抓肉,夏天啃串紅柳烤肉,尉犁人把日子過成了羊肉的盛宴,吃一口就知道——這羊,活得比人都講究!
阿拉善白絨山羊
這羊產自內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當地人叫它“白絨絨”,膻味?幾乎嘗不著!
為啥這么絕?
荒漠草原的鹽堿草和沙生植物喂出來的,蛋白質高、脂肪低,鐵和鋅含量還特別足,咬一口鮮甜直竄天靈蓋。
老饕們最愛的做法是手把肉,
清水煮上兩小時,撒把鹽,蘸點野韭菜花醬,那叫一個“攢勁”!
當地牧民常說:“這肉香得,連羊骨頭都想啃兩遍!”
要是碰上婚宴,整只烤全羊外皮焦脆,里頭肉汁直冒,配口馬奶酒,神仙來了都不換。
別看它名氣沒蘇尼特羊大,可吃過的人都說:“阿拉善的羊,才是羊肉里的‘隱士高手’!”
簡陽大耳羊
四川簡陽品種……
肌理細膩如絲綢,脂肪分布均勻,膻味輕得像晨霧,咬下去甚至能嘗到淡淡的奶香。
當地人最驕傲的,是用它熬出的羊肉湯,
羊骨在鐵鍋里纏綿熬煮六小時,湯色漸成乳白,
這時將切得薄如蟬翼的羊肉片往滾湯里一涮,肉片瞬間卷起邊角,裹滿湯汁的鮮甜。
簡陽人吃羊肉湯有套“儀式感”:
先喝三碗原湯,再夾肉蘸辣椒面,最后下把豌豆尖收尾。
這種吃法,讓每個冬天從簡陽路過的人,都忍不住停車喝上一碗。
饞了么?寒冬街頭,一碗羊湯氤氳的熱氣,圍爐夜話時烤架上滋滋作響的油花,
就是最熨帖的人間煙火。
甭管是北疆的豪邁,還是江南的溫潤,選一碟你心尖上的好羊肉,燉也好,烤也罷。
夾起那口暖意,舌尖嘗到的,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藏在煙火里最溫柔的倔強。
今晚,想好吃哪一口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