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軍又在臺海附近搞軍演了,這次連日韓都拉上,陣仗挺大。
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俄羅斯那邊有軍事專家說話了:你們中國啊,光靠解放軍可能還真扛不住。
他們說的"另一股力量"到底是啥?這能管用嗎?
友邦的"不中聽"話
俄國人這次說話挺直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那篇報道,引用了《中國艦船研究》的觀點,把話說得明明白白:一旦臺海開戰,這絕不是中美單挑,而是中國對陣一個"藍盟"。
什么叫"藍盟"?說白了就是美國拉著一幫小弟組團打群架。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甚至英國、加拿大,全都可能湊這個熱鬧。俄媒的邏輯很簡單:面對這種多國圍攻,再強的正規軍也吃不消。
聽著刺耳,可細琢磨琢磨,還真有那么點道理。美國搞事從來不單干,總喜歡拉幫結派。就像當年打伊拉克,明明自己能搞定,非要組個"多國聯軍"撐場面。現在輪到中國,這套路還是那個套路。
俄軍事專家的分析更扎心:解放軍現代化是快,可實戰經驗確實少。上次大規模作戰還是1979年,之后頂多搞搞維和、反恐,跟美軍那種常年在外面打仗的"實戰派"比,確實差點火候。
這話聽著不太舒服,但人家說的也不全是壞話。俄媒強調,中國要想贏,必須把全國的資源和民眾力量都調動起來。這"另一股力量",指的就是咱們14億中國人。
道理在哪兒呢?現代戰爭早就不是單純的軍事較量,而是綜合國力的全面比拼。誰的后勤跟得上,誰的產能轉換快,誰的社會動員強,誰就有勝算。
一個打一群的麻煩
道理在哪兒呢?咱得先看看對手。美國這些年在亞太的布局,就像下圍棋一樣,一顆子接一顆子,慢慢把中國圍在中間。
日本那邊,海上自衛隊的反潛、反導能力確實不錯。臺海一旦出事,日本很難獨善其身——臺灣周邊的海域直接關系到它的能源運輸線,不參與才怪。
韓國雖然海軍實力一般,但地理位置敏感,處在黃海和東海之間,戰爭升級的話,韓國的軍事基地和港口都可能成為制約因素。
澳大利亞看著遠,但人家現在緊跟美國步伐,加入AUKUS聯盟,還要搞核潛艇。別小看澳洲,遠程打擊、后勤補給、軍事支援,一樣不會缺席。
最麻煩的是印度,中印邊境本來就有摩擦,真要開戰,印度極可能趁機在陸地方向搞事,牽制咱們的兵力,制造新麻煩。
美軍的全球投送能力,十幾個航母戰斗群的海上優勢,加上遍布世界的軍事基地網,這套組合拳確實厲害。單算軍事賬,硬碰硬,挑戰確實巨大。
但俄國人的視角挺有意思,他們跳出了武器參數的比較。認為中美這種級別的對抗,一旦擦槍走火,絕不是簡單的海空對決,而會迅速演變成"總體戰"——比拼的是整個國家的戰爭機器、經濟韌性、科技潛力,還有國民意志力。
這是一場消耗戰,看誰的血更厚,誰更能扛。在這種極限模式下,美國的軍事優勢固然可怕,但中國的"戰略縱深"卻別有洞天。這個縱深,不在于遼闊的土地,而在于十四億人。
不過呢,咱也不是吃素的。俄媒雖然給咱們潑了盆冷水,但也指出了咱們最大的優勢——人民的力量。
藏在民間的硬實力
中國是世界制造大國,平時造手機、家電、汽車,戰時立刻能轉為軍工生產。像上海造船廠、江南造船廠、湖南兵器工廠,戰時可以24小時連軸轉,艦艇、導彈、坦克、無人機源源不斷。
2024年,三艘075型兩棲攻擊艦同時開工的消息,已經證明了這種"工業奇跡"的現實存在。數字更能說明問題。中國退伍軍人總數超過7000萬,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納入預備役體系。
國防動員云平臺記錄了1200萬預備役人員的詳細信息,在多次演練中展示了高效的快速集結能力。2023年山東那次演練,短短半天時間,2000多名退役老兵全部集結完畢,物資運輸、道路修復、醫療救護一應俱全。
更讓人自豪的是,全國一心的凝聚力。中國社會穩定,民眾對國家認同感強。多項調查顯示,超過90%的中國人愿意在國家需要時貢獻力量。
現代戰爭,拼的就是綜合國力。中國經濟體量全球第二,供應鏈完整,資源儲備充足。近些年大力推行"雙循環"戰略,大大增強了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真打起來,想靠經濟封鎖拖垮中國,沒那么容易。
科技方面的進步更是顯而易見。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反艦彈道導彈、無人機、信息戰等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正在不斷縮小與美軍的技術差距,某些領域甚至實現了"局部超越"。
說白了,這股力量的價值,遠不止打仗這一點。它代表的是十四億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是一個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的覺醒。這種力量一旦被激活,產生的能量將是任何對手都無法估量的。
真正的輸贏在棋盤外
俄媒所說的"另一股力量",本質上是一種文明的韌性。這種韌性體現在哪里?體現在疫情期間,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抗擊病毒的團結;體現在汶川地震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守望相助。
現代戰爭的勝負,往往不在于誰的拳頭更硬,而在于誰的意志更堅定。美軍裝備先進,但美國社會撕裂嚴重,一旦戰爭持續時間過長,國內反戰聲音必然此起彼伏。
更深層次看,這股力量還體現在對和平的珍視上。中國人民深知戰爭的殘酷,更懂得和平的珍貴。正因如此,中國在發展軍事實力的同時,始終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主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端。
但這并不意味著軟弱。恰恰相反,真正的強者,是那些有能力發動戰爭卻選擇維護和平的人。中國展示實力,不是為了征服誰,而是為了讓那些蠢蠢欲動的人明白: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代價會很大。
網絡戰、"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這些看似與軍事無關的布局,實際上都是這股"另一股力量"的延伸。它們構成了一張無形的網,讓中國在面對挑戰時,有更多的選擇,更大的回旋余地。
結語
俄國人這番"不中聽"的話,其實戳中了現代戰爭的要害——比的不是家伙什兒有多先進,比的是人心齊不齊。
十四億中國人民,既是和平的守護者,也是國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這股力量平時看不見摸不著,但一旦需要,它會像火山爆發一樣,釋放出震撼世界的能量。
真正的智慧在于,讓這股力量成為維護和平的基石,而不是挑起戰爭的工具。畢竟,最高明的戰略,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你覺得咱們在備戰和求和之間,這個度該怎么把握?
信息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23年6月28日《中國科學家模擬解放軍海軍針對假想“聯盟”的全面戰爭場景》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