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媒體拋出了一條挺扎眼的評論,說如果臺海真打起來,中國光靠200多萬正規軍,勝算不大,得把民間力量拉進來。這話聽著有點刺耳,但也不是完全沒道理。畢竟,現代戰爭早就不是軍隊單打獨斗的事兒,而是整個國家的實力比拼。中國軍隊雖然人數多、裝備硬,但實戰經驗少、后勤壓力大,光靠自己確實有點懸。
先說說中國軍隊的實力。人民解放軍是全球最大的軍隊,現役兵力200多萬,這數字聽著就挺唬人。裝備方面,這些年也是突飛猛進,高科技玩意兒越來越多,像殲-20隱身戰機、055型驅逐艦、東風系列導彈,還有航母戰斗群,硬件水平跟世界一流軍隊比也不差啥。尤其是海軍,艦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成了全球最大的海軍力量。2023年數據統計,中國海軍有370多艘艦艇,美國也就290多艘,這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但打仗不是光看數量就能定輸贏的。俄羅斯軍事專家就直言不諱地說,中國軍隊有個短板——實戰經驗少得可憐。上一次大規模作戰還是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40多年過去了,解放軍雖然參加過維和任務和一些小規模行動,但跟美軍那種常年在中東、阿富汗打仗的經驗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現代戰爭,尤其是臺海這種海空一體化的高強度對抗,靠的是指揮效率、后勤保障和信息網絡。沒打過硬仗的軍隊,在這些地方容易吃虧。
拿臺海來說,海峽寬度也就180公里,雙方火力都能覆蓋對方,真打起來,估計幾小時內就得見分曉。這種閃電戰對后勤要求高得嚇人。中國軍隊得在短時間內把兵力、武器、物資運過去,還要保證補給線不斷。美軍有全球基地和盟友網絡撐著,打持久戰有底氣;中國雖然工業基礎強,但海外布局少,后勤壓力全壓在國內。要是補給線被掐,仗就不好打了。
還有指揮和信息戰這塊。現代戰爭全靠網絡化指揮,美國在這方面技術領先,中國雖然也在追趕,但差距還是有的。比如,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已經全球組網,算是硬核,但電子戰、網絡戰的實戰能力還沒經過大考。俄媒就提到,中國軍隊在復雜環境下的抗干擾能力還得再練練,不然一旦信息系統被癱瘓,前線指揮就亂套了。
現代戰爭早就不是軍隊的事兒,而是整個國家的較量。民間力量在后勤、物資、技術上能給軍隊當后盾。歷史上,二戰時美國搞了個“自由輪”計劃,民間造船廠拼命開工,幾年內造了幾千艘運輸船,保證了盟軍的補給線。
現在美軍打仗,后勤活兒基本都外包給民間承包商,像布朗-魯特公司(KBR)這種,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承包商人數一度比士兵還多。這招兒讓美軍能專心作戰,后勤壓力小了一大截。
中國也在學這套路。軍民融合戰略就是要把民間資源拉進國防圈,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中國的造船能力全球第一,2022年造船完工量占全球的47%,美國連10%都不到。戰時,這些民間船廠可以迅速轉產運輸船、補給船,保證海上補給線。
物流企業也不差,像順豐、京東這種,平時送快遞效率高得嚇人,戰時改運軍用物資,速度肯定不慢。還有無人機領域,大疆的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超70%,戰時能用來偵察、通信,甚至掛點小武器都不在話下。
除了這些,中國的鐵路、公路網密度全球領先,戰時能快速調兵運物資。機場、港口也好多是軍民兩用設計,平時民航飛著,戰時就能起降軍機。醫院、通信基站這些民用設施也能轉軍用,給軍隊撐腰。不過,民間力量不是萬能的。軍隊和民企的管理模式差太遠,戰時怎么無縫對接?民間設施的安全性也讓人捏把汗,要是被敵方炸了,軍隊還不得干瞪眼?
俄媒還提到,中國的民間力量要想真頂用,得解決幾個問題。第一,技術標準得統一。民企的設備跟軍隊的對接不上,戰時用不了就尷尬了。第二,培訓得跟上。民間人員戰時上場,總不能啥都不懂就往戰場送吧?第三,動員機制得完善。平時不演練,戰時手忙腳亂可不行。
軍民融合這事兒,2015年正式成了國家戰略,中央領導親自掛帥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可見分量有多重。這些年進展也不小,全國建了一堆軍民融合產業園,民營企業參與國防的熱情高得不行。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像人工智能、量子通信、5G這些,民企的技術給軍隊加了不少分。比如,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技術,已經用在了軍用指揮系統里;華為的5G基站,戰時能快速鋪設通信網。
民間船隊也在沿海演習里露過臉,模擬運物資、支援登陸作戰。2021年的一次演習里,福建的漁船隊就扮演了“運輸隊”的角色,效果還不錯。軍隊這邊也沒閑著,新一代戰艦下水速度快得像下餃子,戰略支援部隊整合了網絡戰、太空戰能力,戰斗力蹭蹭往上漲。
但這戰略也不是沒壓力。國際上,美國老盯著中國的軍民融合戰略,華為、中興這些企業被制裁,供應鏈受影響。中國靠自主研發頂住了,但核心技術還得再突破。俄媒就說,軍民融合看著好看,實際效果得實戰檢驗。民間船只在臺海這種高強度戰場上,能不能扛住敵方火力?民用機場轉軍用,能不能頂住空襲?這些都是問題。
還有個現實情況,軍民融合的深度不夠。好多民企參與國防項目,還是停留在表面,核心技術沒放開,軍隊和民企的信任度也得再磨合。戰時動員的效率咋樣,也得靠實戰來驗證。
說到臺海,這可是中俄媒體老拿來分析的熱點,也是中國軍隊最大的考驗。海峽就180公里寬,雙方導彈都能打到對岸,真開戰,估計幾小時內就得拼個你死我活。這種高強度對抗,后勤和資源調配是命脈。中國軍隊得跨海作戰,登陸臺灣島,難度不小。光靠軍隊自己,補給線拉得太長,壓力太大。
民間力量這時候就能派上用場。中國的漁船隊規模全球最大,2022年有近70萬艘漁船,要是改裝一下,能運兵運物資,支援登陸作戰。民間無人機也能幫忙偵察、干擾敵方雷達。物流網還能保證后方物資源源不斷送到前線。但臺海的復雜性也擺在那。海峽是全球最忙的航道之一,戰時交通線容易被掐。民間船只火力弱,碰上敵方軍艦就是活靶子。島上的防御體系也不好對付,臺軍有美制武器撐腰,反艦導彈、愛國者防空系統都挺硬,中國登陸作戰得付出不小代價。
俄媒的評論里就提到,臺海這種仗,中國軍隊要是沒民間力量幫忙,單靠自己很難速戰速決。持久戰又不現實,美國和它的盟友肯定會插手,時間拖長了對中國不利。所以,民間資源的動員能力,直接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俄媒這話不算離譜。高強度戰爭光靠軍隊確實吃力,民間力量得跟上。中國的軍民融合戰略就是奔著這目標去的,把民間資源和軍隊捏一塊兒,發揮國家的整體實力。這些年,這戰略干得有聲有色,但離戰時無縫對接還有段路要走。協調機制、技術標準、人員培訓這些,都得再下功夫。
未來咋辦?軍隊現代化得繼續加速,尤其是實戰能力、信息戰這些短板,得抓緊補齊。民間力量的動員也得更細化,平時多演練,戰時才能頂得上。軍民融合的深度還得挖,像核心技術共享、管理模式磨合這些,得一步步來。
軍民融合能成中國國防的殺手锏嗎?俄媒這話聽著刺耳,但也提醒了咱們:現代戰爭不是軍隊一個人的仗,民間力量的潛力有多大?歡迎留言說說你的看法,一起聊聊中國咋在未來把軍事實力和民間支持搞平衡,探索這戰略的路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