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4 日,柬埔寨副首相孫占托與美國助理貿易代表莎拉?埃勒曼在視頻會議中達成《柬美互惠貿易協定框架聯合聲明》。這份被洪瑪奈政府稱為 “里程碑” 的協議,標志著這個曾長期被視為中國 “鐵桿盟友” 的東南亞國家,正以令人矚目的速度調整外交航向。當美國軍艦重新駛入柬埔寨云壤港,當洪瑪奈政府密集出訪 16 國推動經濟多元化,一場靜悄悄的戰略轉型正在湄公河畔上演。
一、經濟突圍:關稅懸崖前的生死時速
柬埔寨的戰略調整始于一場迫在眉睫的經濟危機。2024 年柬美貿易額達 130 億美元,其中柬埔寨對美出口占比高達 97.7%,順差達 120 億美元。特朗普政府此前以 “貿易失衡” 為由,威脅對柬埔寨商品加征 49% 的懲罰性關稅,這對嚴重依賴服裝、電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柬埔寨而言,無異于滅頂之災。據測算,若關稅全面實施,柬埔寨出口企業將損失超 30 億美元訂單,近百萬工人面臨失業。
此次協議的核心,正是對關稅危機的緊急剎車。美國將關稅稅率從 49% 降至 20%,與越南模式接軌,同時要求柬埔寨嚴格審查出口商品原產地,防止中國等國企業通過 “洗產地” 規避關稅。柬埔寨則承諾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口,以平衡貿易逆差。這一妥協雖避免了最壞情況,卻也意味著柬埔寨的貿易政策將更深地嵌入美國主導的規則體系。正如洪瑪奈政府助理弗朗索瓦所言:“經濟優先是我們的核心戰略,任何合作都需服務于 2030 年躋身中高收入國家的目標。”
在這場博弈中,柬埔寨展現出驚人的談判智慧。協議簽署恰逢美國關稅 “寬限期” 到期前 5 天,既給足美方面子,又為自身爭取到最大利益空間。更具深意的是,柬方在協議中刻意模糊具體條款細節,為后續談判預留彈性空間。這種 “以柔克剛” 的策略,既避免了與美國的正面沖突,又為深化與中國的合作留下余地。
二、軍事破局:從云壤港到印太棋盤
經濟合作的深化,必然伴隨戰略互信的重構。2025 年 6 月,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思宣布即將訪問柬埔寨,雙方計劃恢復自 2016 年中斷的 “吳哥哨兵” 聯合軍演,并討論云壤海軍基地的使用權限。與此同時,美國陸軍太平洋司令克拉克將軍于 2 月訪柬,與柬埔寨軍方就反恐、維和、排雷等領域達成合作共識。
這一系列動作,與柬埔寨近年來的軍事布局形成鮮明對照。2019 年中柬簽署云壤基地擴建協議,中國投資數億美元新建深水碼頭、干船塢,并贈送兩艘 056 型護衛艦,獲得一個碼頭的長期使用權。2025 年 4 月,中柬聯合保障和訓練中心正式啟用,該基地距越南富國島僅 20 公里,可對南海及馬六甲海峽形成戰略威懾。這種 “雙軌并行” 的軍事合作模式,折射出柬埔寨在大國博弈中的微妙平衡:既接受美國的軍事援助(如掃雷技術、醫療培訓),又通過中國的基建投入強化自身戰略地位。
更值得關注的是,柬埔寨正將軍事合作納入經濟框架。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提供的 1200 萬美元掃雷援助,被柬方歸類為 “人道主義合作”,而非戰略捆綁;中國在云壤基地的存在,則以 “商業運營” 名義淡化軍事色彩。這種 “議題分割” 策略,既消解了外部壓力,又實現了安全利益的最大化。
三、地緣重構:小國的大國平衡術
柬埔寨的戰略調整,本質上是對中美博弈加劇的主動回應。美國通過 “印太戰略” 試圖在東南亞構建對華包圍圈,而中國則以 “一帶一路” 深化區域合作。作為東南亞的 “十字路口”,柬埔寨的選擇將深刻影響地區格局。
從經濟層面看,柬埔寨正加速構建 “去中國化” 的產業鏈。2023 年洪瑪奈政府批準的 237 個投資項目中,美、日、韓資本占比顯著提升,同比增加 220%。在西哈努克港,中資主導的經濟特區與美資農業科技園比鄰而建,形成風險對沖的產業格局。這種多元化策略,既降低了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又為柬埔寨爭取到更多國際資本支持。
在政治層面,柬埔寨巧妙利用大國矛盾。面對美國在人權問題上的指責,柬埔寨人權委員會發布報告反嗆:“美國凡事以自身利益優先,而柬埔寨堅持和平優先。” 與此同時,柬埔寨在南海問題上保持中立,既拒絕加入美國主導的 “印太經濟框架”,又支持《南海行為準則》談判。這種 “不選邊站” 的立場,使其在中美之間游刃有余。
更具深意的是,柬埔寨正將文化遺產轉化為外交資源。美國協助追回 150 余件高棉文物,中柬聯合申辦吳哥窟保護項目,這種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的模式,將大國競爭轉化為文明對話的合力。正如柬埔寨國民議會咨詢委員會主席強?萬納里斯所言:“我們希望成為全球南方的文化樞紐,而不是地緣博弈的戰場。”
四、風險與挑戰:平衡木上的舞者
然而,這種 “大國平衡術” 并非沒有代價。美國在協議中暗藏的 “原產地審查” 條款,可能迫使柬埔寨在供應鏈上 “選邊站隊”。若嚴格執行美國要求,柬埔寨對華轉口貿易將遭受重創 ——2024 年通過柬埔寨 “洗產地” 輸美的中國商品價值超 20 億美元。更嚴峻的是,美國正推動柬埔寨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限制中資投資,試圖削弱中國的技術影響力。
對中國而言,柬埔寨的戰略轉向同樣帶來挑戰。盡管中柬貿易額在 2024 年突破 120 億美元,且中國仍是柬埔寨最大投資國,但美國通過關稅協議和軍事合作正在動搖中國的傳統優勢。云壤基地的啟用雖強化了中國在南海的存在,但也引發美國更強烈的反彈 —— 美軍近期頻繁在南海開展 “自由航行”,并聯合菲律賓在仁愛礁制造事端。
柬埔寨國內的政治生態,也為戰略調整埋下隱患。洪瑪奈政府雖以經濟優先為旗號,但反對黨 “燭光黨” 批評其 “過度依賴外資,犧牲國家主權”。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通過非政府組織(NGO)和社交媒體滲透,正在重塑柬埔寨民眾的認知 ——CSIS 調查顯示,55% 的柬埔寨人對美國的好感度高于中國。這種 “民心爭奪戰”,可能從根本上動搖中柬關系的民意基礎。
五、未來展望:在夾縫中尋找第三條道路
面對復雜的地緣局勢,柬埔寨正探索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洪瑪奈政府提出的 “鉆石六邊” 合作框架,將農業、能源、物流、衛生、科技、人文交流作為與中國合作的重點領域,同時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 “湄公河之友” 倡議,推動水資源管理和氣候變化合作。這種 “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 的策略,在東南亞國家中獨具特色。
從長遠看,柬埔寨的戰略價值在于其地理位置和政治智慧。作為東盟 - 美國對話協調國,柬埔寨正推動將雙邊關系納入區域多邊機制,通過《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等框架制衡外部干預。在云壤基地的啟用儀式上,洪瑪奈首相的表態耐人尋味:“我們歡迎所有國家的合作,但合作必須以尊重柬埔寨的主權為前提。”
這場小國與大國的博弈,最終指向一個深刻命題:在單極霸權與多極秩序的碰撞中,中小國家如何守護自身發展權?柬埔寨的實踐表明,靈活的外交策略、務實的經濟合作、堅定的主權意識,或許是破解困局的關鍵。正如《紐約時報》的評論所言:“當大國在南海的波濤中激烈角逐時,柬埔寨在湄公河畔書寫的,是一部屬于中小國家的生存啟示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