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國剛在美國牽手,成立稀土聯盟,轉頭就發現特朗普對華連退3步,這種自相矛盾的策略暴露了華盛頓的焦慮。同時,中方也做了個29年來的重大決定,在這場稀土與科技的全球博弈中,誰才是真正握有籌碼的一方?
全球稀土供應鏈的暗戰正在進入新階段。
觀察者網消息稱,美國近期一邊通過財長向中國施壓,要求恢復稀土出口量,一邊聯合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啟動“四方關鍵礦產倡議”,試圖構建替代中國的稀土供應鏈。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四方安全對話”會上表示,“必須構建關鍵礦產全球供應鏈的多元化體系”。意思很明確,就是減少對華依賴。
不過,美國組建的“四方關鍵礦產倡議”看似來勢洶洶,實則漏洞百出。日本、澳大利亞、印度雖在名單上,但技術短板和成本問題像兩座大山橫亙眼前。
以日本為例,其稀土分離技術長期依賴中國專利授權;澳大利亞雖坐擁稀土礦,但提煉產能不足全球5%;印度更因環保問題多次叫停本土開采。
更關鍵的是,重建稀土分離提純產能需要至少5年時間和數百億美元投資,而中國已通過專利壁壘控制全球90%的稀土冶煉技術。
也就是說,這個被美媒吹捧為"對抗中國資源霸權"的聯盟,從誕生起就帶著先天的“缺陷”,所以想成功很難。
更諷刺的是,就在美國高調宣布聯盟成立的同一天,美國內20個州集體起訴特朗普政府“違法共享醫保數據”,加州再度扮演“造反先鋒”。
政治內耗讓白宮的稀土戰略還未出拳就先自亂陣腳。
此外,這個4國聯盟剛剛成立,特朗普就對華連退了3步:解除了對中國的乙烷、芯片設計軟件以及商飛C919零件的出口限制。
這一動作被普遍解讀為向中國遞出“交易籌碼”。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國政界對此集體沉默,連一貫反華的民主黨議員都未加指責。
這種反常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美國科技企業比政府更清楚——失去中國市場的代價遠高于稀土禁運的風險。
而就在美國解除出口限制后沒多久,中國新版《礦產資源法》正式生效,這是29年來首次全面修訂,立法宗旨明確寫入"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并首次設立戰略性礦產目錄,對關鍵礦種實施保護性開發。
這一改革絕非孤立動作——數周前,中國稀土集團高層大換血,新任管理層更年輕、更專業,釋放出軍民應用分軌管理、出口強化安全評估的戰略信號。
這意味著中國稀土產業正從“賣資源”轉向“控命脈”。
西方近期頻繁炒作"中國威脅論",卻未料到中方反制如此凌厲。此前,中國商務部宣布對歐盟、英國、韓國和印尼的不銹鋼產品延續反傾銷稅,稅率最高達103.1%。
這些國家此前試圖以犧牲中國市場換取美國關稅豁免。印尼的遭遇就是典型案例——這個靠中國高壓酸浸技術和百億美元投資崛起的鎳礦大國,剛向美國拋出合作橄欖枝,就遭到中方敲打。
畢竟全球75%的鎳產能握在中國手里,印尼想拿中國技術紅利討好美國,無異于在刀尖上跳舞。
中國用制度化手段表明:稀土不是唯一籌碼,鋼鐵同樣是戰略武器。當西方還在用冷戰思維搞陣營對抗時,中國早已用法律、產業、外交的三位一體構建了資源護城河。
反觀美國,重建稀土產業鏈至少需5-8年和千億美元投入,期間還要面對環保組織的訴訟和工會的阻撓。就像當年頁巖油革命依賴中國廉價鋼鐵一樣,如今美國綠色轉型同樣卡在中國稀土上。
現如今,美國拉攏盟友構建"去中國化"供應鏈,但日本缺技術、印度缺基建、澳大利亞缺資金,聯盟徒有其表。反觀中國,通過修法筑牢安全紅線,深化與中亞、非洲資源國合作,構建"開采-冶煉-調配"全產業鏈閉環。
當美日等四國外長高調宣布礦產聯盟時,中國只用兩步棋回應。中國反制從來不是臨時起意,從稀土管控到鋼鐵關稅,每一步都瞄準長期戰略布局。
全球資源爭奪戰已進入深水區,真正的勝負手不在于誰的口號響亮,而在于誰能穩扎穩打。中國手中真正的王牌,是那份對戰略定力的可怕耐心。這場博弈,時間會證明誰的規則更經得起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