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紙
編輯 | 空紙
前言
在當今這個“流量即金錢”的時代,直播帶貨一度被譽為新時代最賺錢的風口。
從素人主播逆襲成網紅,到各路明星紛紛下場“賣貨”,一場場直播秒光的商品、一場場刷屏的銷售額戰報,似乎都在向外界展示這個行業的巨大盈利潛力。
尤其是那些坐擁千萬粉絲的明星主播,他們一場直播就能實現過億銷售額,鏡頭前笑容滿面,仿佛人人都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就在全民驚嘆于直播帶貨帶來的商業奇跡時,一則爆炸性新聞卻讓人們大跌眼鏡——賈乃亮背后的直播公司,遙望科技,竟連續四年巨額虧損,累計虧損超30億元。
如此強烈的反差,讓人不禁發問:明星帶貨賺錢是真的,那公司為什么還會虧錢?錢到底去哪了?
直播帶貨為何能迅速崛起
直播帶貨并非偶然走紅,它是互聯網商業演進下的必然結果。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短視頻平臺的崛起,以及疫情期間居家消費模式的加速普及,直播成為了電商轉化效率最高的場景之一。
相比傳統圖文展示,直播擁有更強的互動性和信任感,用戶能實時看到商品細節、試用效果,甚至還能看到主播與客服的即時交流。這種沉浸式體驗,極大降低了消費決策成本。
在這種環境下,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迅速嘗到甜頭。李佳琦、薇婭等頭部主播的崛起,不僅帶動了全民帶貨的熱潮,也開啟了“人人皆可直播”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素人通過積累流量實現變現,而直播帶貨的門檻也不斷降低。在這個生態鏈中,平臺負責流量分發,主播負責內容轉化,品牌方提供產品和價格支持,最終形成完整閉環。
而明星的加入,無疑將這股熱潮推向更高潮。朱梓驍、舒暢、董潔等“過氣”明星找到了事業第二春;王祖藍、黃子韜、張柏芝等人憑借高人氣迅速收割一波又一波粉絲消費力。作為明星帶貨代表人物之一,賈乃亮在直播帶貨領域的表現尤為突出。他多次創造令人咋舌的銷售記錄,直播間氛圍熱烈、轉化率極高,成為各大品牌爭搶合作的對象。
2023年末,賈乃亮邀請黃景瑜和龔俊做客直播間,兩位當紅演員在現場目睹實時銷售額數據不斷跳漲,震驚得面露難以置信。當天,賈乃亮直播的銷售額高達5000萬,傭金可想而知。而據業內爆料,他與某品牌合作的一場直播曾突破2億元銷售額,堪稱“帶貨神話”。
如此可觀的成績,讓人不禁以為其背后的公司必然也在迅速擴張、財務穩健。但真實情況卻遠遠背離這一表象。
“中國直播電商第一股”連續虧損
賈乃亮背后的公司遙望科技,成立于2010年,原為移動互聯網企業,2018年借殼上市轉型為直播電商企業。憑借早期對行業趨勢的精準把握,遙望科技迅速吸納大量頭部主播和明星資源,打造起龐大的帶貨矩陣,躋身“MCN四大天王”之一。與其齊名的還有交個朋友(羅永浩)、謙尋文化(薇婭)、無憂傳媒等。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被外界視為“直播界盈利典范”的明星公司,卻交出了一份令人大跌眼鏡的財務報表。從2021年到2024年,遙望科技連續四年處于虧損狀態,分別虧損6.9億、2.62億、10.57億、10.01億,合計虧損高達30.1億元。
這個數字一經公布,輿論嘩然。網友們紛紛在社交平臺發聲:“每天直播間都在秒光,怎么會虧錢?”“是不是做假賬?該嚴查!”“錢是不是被轉移到境外了?”甚至還有人直言:“這公司要么就是偷稅漏稅,要么就是掩人耳目。”
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專業人士開始對此現象進行分析與解構。一些業內人士指出,雖然直播帶貨在表面上銷售額驚人,但其實際利潤空間卻相當有限。多數直播間采用“低價爆品”策略,高折扣和高返傭雖然能拉動銷量,卻極大壓縮了利潤空間。同時,為了爭奪流量入口,公司需要不斷購買站內外推廣資源,導致流量成本居高不下。
更為嚴重的是,明星帶貨模式的成本控制極差。頂流明星的出場費用和傭金動輒上千萬,且帶貨轉化率未必穩定,導致投入與產出之間出現巨大落差。與此同時,公司還要承擔主播團隊運營、平臺分成、客服與售后等多重成本,遠遠不是一場高銷售額的直播就能彌補的。
此外,由于遙望科技是一家上市公司,為了維持市場信心和增長預期,公司往往需要不斷擴張團隊、簽約新藝人、布局多平臺運營等。這些戰略看似合理,但短期內往往帶來沉重的資金壓力,也成為其持續虧損的重要原因。
流量紅利衰退
遙望科技的財務困境,并非孤例,而是整個直播帶貨行業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局的縮影。曾幾何時,直播電商被視作“電商2.0”,但如今它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
流量紅利正在枯竭,隨著平臺用戶增速放緩、內容同質化加劇,用戶對直播帶貨的興趣逐漸減弱。從“買東西”變成“看熱鬧”,直播間的成交轉化率大幅下降。用戶對“全網最低價”“買一送三”等套路早已免疫,盲目追求數據的直播策略已難以持續。
消費者正變得更加理性,開始追求品質和真實體驗,不再盲目相信主播的“話術”推薦。很多品牌開始反思:與其花巨資請明星帶貨,不如自己建設內容營銷團隊,打造更穩定、更可控的私域流量。
監管也在不斷趨嚴,國家對直播電商行業的審計、稅務、內容合規等方面不斷加強,不少機構面臨合規成本上漲甚至被查處的風險。這對以流量為核心、缺乏盈利基礎的MCN機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最關鍵的問題是,直播帶貨從“風口”走向常態,企業需要從“爆發式增長”轉向“可持續經營”。依賴明星光環和低價促銷的舊模式已難以為繼,唯有提升產品力、強化供應鏈、建設品牌護城河,才能真正走得長遠。
結語
賈乃亮公司背后的“虧損謎團”,不是簡單的逃稅問題,更不是假賬那么簡單,而是揭示了直播帶貨行業背后長期存在的深層結構性問題。在這個由流量驅動的世界里,明星的光環雖能短暫照亮一場直播,但卻無法長久支撐一家公司的穩定盈利。短期爆發的銷量固然驚人,但高昂的流量成本、明星傭金和運營開支,早已將利潤蠶食殆盡。
遙望科技的30億虧損,或許是一次警示。它不僅提醒我們:表面熱鬧的行業未必真正賺錢,更提示所有身處其中的從業者與投資者,是時候思考一個更長遠的問題——在沒有明星和流量之后,這家公司還能靠什么活下去?
未來的直播電商不再只是“誰更能喊麥誰就贏”,而是誰更懂得產品、用戶與信任。從浮躁走向沉穩,從流量思維轉向品牌建設,或許才是這個行業真正的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