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月1日,中共九大開幕。這次大會主要是總結前幾年的經驗,定下黨的路線。徐海東作為老資格的革命家,本來因為身體不好沒打算參會。他從1940年起就因病離開前線,之后一直臥床休養,到1969年時已經病得很重了,靠氧氣袋維持日常生活。
不過,事情有個轉折。3月31日深夜,周恩來主持了一場緊急會議,傳達了毛主席的指示:徐海東必須參加九大,還得進大會主席團。據說毛主席提到過,“徐海東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不讓他參加九大不合適?!?/p>
第二天中午,中央辦公廳的人跑到徐海東病房通知他。他雖然身體虛弱,但聽說能參會,還是堅持要去。結果,他背著氧氣袋、坐著輪椅,在工作人員攙扶下到了人民大會堂。剛進會場時,他被安排在角落一個不起眼的位置。畢竟他行動不便,估計工作人員也沒多想。
開會時,毛主席上臺后掃視會場,幾次問:“徐海東同志來了嗎?”周恩來確認他到了,但一看他坐那么偏,就立刻讓人把座位調到主席臺旁邊,靠過道的地方。這樣既方便他行動,也能讓他更舒服地參會。周恩來還特意檢查了氧氣設備,確保一切妥當。
后來,徐海東還在毛主席提名下再次當選中央委員。這對他來說,既是榮譽,也是黨對他過去貢獻的肯定。
徐海東1900年出生在湖北黃陂(現在是大悟縣),家里是干窯工的,特別窮。他小時候沒文化,就跟著干體力活。1925年,他加入共產黨,從此走上革命路。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他回老家搞農民自衛隊,還參與了黃麻起義,算是鄂豫皖蘇區的元老之一。
土地革命時期,他從紅軍營長干到師長,打了不少硬仗。1934年,他當上紅二十五軍副軍長,帶著不到3000人的隊伍開始長征。這支部隊挺慘,孤軍作戰,跑了近萬里路,1935年9月第一個到陜北。中央紅軍后來能站穩腳跟,跟這支隊伍打下的基礎分不開。毛主席后來提到過,“沒有徐海東,就沒有中央紅軍的立足之地。”
抗日戰爭時,徐海東在八路軍115師344旅當旅長,參與了平型關戰役這樣的硬仗。可惜1940年,他因為身體扛不住,積勞成疾,只能離開前線。從那以后,他基本就沒再上前線,一直養病。雖然不能打仗了,但他老想著回去,總跟組織申請,可身體實在不行。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徐海東沒擔任具體職務,但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授銜時,他拿了大將軍銜,排名第二,僅次于粟裕。這是對他革命功績的認可。不過,他因為身體原因,一直過得挺低調,沒怎么拋頭露面。
九大的主要任務是總結前期的經驗,把毛主席的路線定下來。會上,林彪被確立為接班人,黨內權力格局也有了新變化。代表們大多是新面孔,老干部很多被邊緣化甚至批斗。徐海東這種老革命,能參加會議本身就挺不容易。
那時候,老一輩革命家日子不好過。很多人被打倒,像劉少奇、鄧小平都靠邊站了。徐海東雖然沒被直接批斗,但因為身體原因,基本沒參與政治活動。他能被毛主席點名參會,還進主席團,說明高層對他還是有特殊看法的。這可能也跟毛主席想平衡黨內力量有關,畢竟老同志的資歷和威信在那擺著。
周恩來在這件事里起了關鍵作用。他不僅是執行毛主席的指示,還親自操心細節,比如換座位、檢查氧氣設備。這反映了他對老同志的尊重,也可能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緩和一下對老干部的沖擊。
所以,徐海東換座位這事,不光是照顧病人那么簡單。背后是高層對老革命功績的肯定,也是在特殊時期的一種政治信號。
1969年九大后,徐海東的身體更差了。1970年3月25日,他在鄭州去世,70歲。他走得挺安靜,沒啥轟動,但很多人惋惜。后來,1978年總參謀部黨委給他平反,1979年中共中央在政協禮堂開了追悼會,鄧小平主持,算是對他一生的蓋棺定論。
他去世后,家鄉大悟縣修了紀念館,把他的事跡整理出來。茶樹、公路這些他留下的東西,也一直在那兒,鄉親們到現在還記得他。
徐海東這人挺實在,從窯工干到大將,靠的是拼命和忠誠。他不是那種會包裝自己的人,但每一步都走得硬氣。1969年周總理給他換座位這事,表面看是照顧病人,實際上是對他一輩子貢獻的尊重。
咱們現在生活好多了,回想徐海東那代人,真覺得他們不容易。他們打下的江山,才有今天的日子。換座位這小事兒,也提醒咱們,別忘了歷史,別忘了那些默默付出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