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看到鄰居家新買的SUV停在院子里落灰那一刻,我是真的心疼!
不開給我開啊!
額,我只是替整個農村的消費邏輯憋屈!
花了十萬塊存款,三年貸款,再加上保險保養樣樣不落,得到了什么?
得到了一年跑不了三千公里,過年開七天,其余時間蓋車衣。
這,不是代步工具,是面子工程。
為啥會這樣呢?
農村買車,不是為了開,是為了證明自己混得不錯,買車不是交通需求,也不是收入增長。
是坐在村口小賣部門口,聽七大姑八大姨閑聊時那句——
“老張家兒子在城里當主管,今年開新車回來的。”
這話聽著沒啥?對城里人來說,那是消費選擇,但對農村宗族社會來說,那是能力認證。
結果你以為她們會算經濟賬?
不,還有人補一句:“嗯,貴是貴點,但總不能比隔壁老李家差。”
這句“不能比隔壁差”,比一百個購車理由都真實。
它不是交通問題,是社會地位的具象化:四個輪子是鎧甲,車標是勛章,哪怕油箱里的油能放到過期。
況且,實際場景中還真缺不了車。
首先是相親市場,這是最殘酷的淘汰賽,媒婆嘴里那句“有房有車”的車,哪怕是五手奧拓也得有。
然后是小學生接送,都有校車能到村口,但有車的能開車去校車停車點接,沒車的孩子只能步行回家。
最關鍵是突發情況,老人半夜發燒,鄉鎮醫院距離八公里,這時候沒車的人家得敲鄰居門借車。
丟不丟人?
所以,真的是一點都不帶猶豫,買車的家庭,在村里話語權都高半級。
一個人買車,全家受益。
所以大家想通了,所有適婚青年都瞬間覺醒:車可以不開,但不能沒有。
賣車銷售也會不斷忽悠:哥,這車都這么便宜了,買一輛吧,你看別人都有了,就你沒有,這可咋辦?
你看,這是“別人有我也要有”的焦慮在蔓延。
你看4S店廣告寫得很明白:
“零首付開回家,月供只要998。”
也就是說,買不起?貸款幫你圓夢。
銷售說的是對的,買車解決的,就是“不能被比下去”的精神內耗。
沒車,就是在村里社交鏈上自我降級。
這就是農村的困境!
一邊是滿街跑的二手車,三萬塊的寶馬5系,兩萬塊的奧迪A6。
另一邊是咬牙買新車的家庭,明明種地年收入不過五萬,偏要分期買十五萬的雅閣。
更諷刺的是,這些車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在曬太陽。
但曬太陽的車主們會說:
“萬一要用呢?總比用的時候沒有強。”
這時候你就得問一句了:
他們到底買的是交通工具,還是安全感幻覺?
本質上,農村的用車沒塌在需求里,塌而是在比較鏈里
農村買車的問題,其實不是交通問題,是社會學課題。
代步需求是偽命題,騎電動車十分鐘能到鎮上,非要開車堵二十分鐘干嘛。
最扎心的不是他們買了,而是所有人都覺得“就該這么買”。
他們的困境不是沒車開,是“在最不該透支的地方,花了最不該花的錢。”
這時候,也別談理性消費了,因為現實也擺明了三個選擇:
直接不買車,代價就是相親被pass,紅白喜事沒面子。
買便宜二手車,代價就是被嘲笑“沒錢還裝闊”。
貸款買新車,代價就是:為面子吃三年咸菜。
三條路,全是死循環。每選一次,都在強化“必須買車”的集體潛意識。
最后總結,不是車多了,是恐懼多了
農村轎車不是第一個過剩消費品,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但它是一面鏡子,照著攀比鏈里的眾生相。
“不開可以,沒有不行”的思維,正在綁架無數家庭。
買車人的困境,是傳統與現代碰撞的縮影:
要不要為了世俗認可,透支未來?
要不要對得起宗族期待,而不是錢包厚度?
要不要跳出這個死循環,當第一個不買車的人?
最后奉勸一句吧,就一句話:
轎車停著是鋼鐵,開起來才是工具。
農村人買車,這不是消費,而是交社交稅。
我很希望有人能打破,不是為省油錢,而是,為那些真正需要車的人,留出不被嘲笑的生存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