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3年6月,斯大林逝世還不到四個月,蘇聯的國家二號人物——內務部長貝利亞突然遭到逮捕。
本以為是一場政局變化中的政治斗爭,但貝利亞的倒臺卻引起無數蘇聯民眾拍案叫好。
原來這位內務部長,不過是個道貌岸然的大色魔罷了!不僅敢光天化日之下擄走年輕姑娘,私生活更是荒淫無度。
如此放肆的魔頭,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權力巔峰的?
貝利亞
1
貝利亞出身寒微,但卻年少得志,在32歲的時候就當上了格魯吉亞黨中央第一書記,成為一把手領導。
能夠做到這個位置是很多沒有身份、背景人士想都不敢想的,但貝利亞不僅做到了,他甚至還有更為遠大的目標。
1946年,貝利亞升任聯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控制國家保安機關的核心人物之一,之所以能實現如此巨大的飛躍,和他的心狠手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在此期間,貝利亞玩弄職權、殘害忠良已經成為公認的事實,可為何他的丑事不僅沒有被揭發,甚至還在官場上平步青云?
這就不得不說一說貝利亞犀利的“眼光”了。
1933年,斯大林在度假時突然遭遇襲擊,事發突然,在場眾人一臉驚愕,但此時作為陪同官員兼秘密警察的貝利亞卻絲毫不慌,反而感覺等到了表現自己的機會。
只見他毫不猶豫地擋在斯大林身前,眾人從慌亂中回過神來,而斯大林也從此次暗殺行動中得以脫身。
從那時開始,這位年輕人就已經給斯大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斯大林問起了貝利亞負責的高加索地區時,得到的答案更是萬般驚喜。
貝利亞主政高加索地區時,在經濟發展領域取得了矚目成就。
不僅推動重要能源行業——煤炭工業走上了現代化道路,甚至還首次在里海大陸架上鉆井,讓石油的開采速度得到了巨大提升。
當貝利亞聽說斯大林對自己很感興趣之后,他十分欣慰,看來當初冒著生命危險保護斯大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面對斯大林拋來的橄欖枝,貝利亞也進行了“拍馬屁”式的回應。
當《外高加索布爾什維克黨組織歷史》一書在貝利亞的手中應運而生后,似乎外高加索在革命中的作用,全部都是斯大林一個人的功勞。
除此之外,他還在斯大林的家鄉修建了斯大林博物館,尤其是格魯吉亞地區,許多為斯大林建成的療養院一座又一座拔地而起!
或許斯大林對蘇聯曾經大規模的鎮壓活動也暗自懺悔過,畢竟這一系列的鎮壓活動已經對他的統治產生了威脅。
但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始終認為鎮壓活動雖有些劍走偏鋒的味道,但最終的目的仍舊是為了粉碎國內外敵人的罪惡陰謀,從本質上來講,這場運動是為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正義之舉。
就是這種想法的產生,讓貝利亞不僅沒能及時迎來應有的審判,甚至還強化了他的權力,甚至搖身一變成為斯大林親自欽封的功勛。
貝利亞
2
1938年11月25日,貝利亞接任內務人民委員會主席。
如今他已經從原本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成為如今斯大林眼中的紅人。
當時蘇聯政治體系內部存在著復雜混亂的政治斗爭,當察覺斯大林萌生推進大清洗運動后,貝利亞心領神會。
他暗暗下定決心,此次大清洗行動不僅能進一步得到斯大林的支持與信任,還能夠鞏固自己在蘇聯政治體系中的權力和地位,將矛頭直指異己分子和潛在的競爭對手,自己的政治生活或許會更加順利!
首先受難的是葉若夫及其親信,貝利亞一句“濫用職權、制造冤假錯案”的指控,讓葉若夫頓感大事不妙,在重重包圍面前,不僅自己插翅難飛,就連親人都要受到牽連。
不出所料,在葉若夫入獄不久后,親信也都陸陸續續被送入牢獄,而葉若夫最終被處以極刑。
尼古拉·葉若夫
整個大清洗過程,貝利亞的手段極其殘忍,暴力逼供已經成了家常便飯,甚至為了清除異己,還編造罪名,偽造證據,妥妥是近代版的“莫須有冤案”!
異己高官未能幸免,但在這場運動中,貝利亞竟將雙手伸向了手無寸鐵的人民群眾。
大量的老百姓因為各種各樣的罪名被送進監獄,不知道多少個家庭慘遭分散,不知道多少個冤案橫空出世,讓群眾叫苦不迭。
貝利亞的行為在民間已經引起了強烈的反對,可他仍舊我行我素。
1940年,貝利亞向斯大林讓提交了一份報告,就蘇聯關押的波蘭軍官一事就可能性詳細分析,最終得出結論——執行槍決。
在卡廷森林、特維爾以及哈爾科夫等地區,超過2萬多人遇害,再一次將波蘭同蘇聯之間的緊張關系推至風口浪尖。
3
倘若僅僅是手腕強硬,或許貝利亞的口碑還不會像今天這樣如此具有爭議性,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還是他那不端的品行。
這位高官對妙齡少女的癡迷程度已經到了近乎癲狂的地步。
他那看似金碧輝煌的別墅,實際上卻是一個沾滿罪惡的窩點,街上的良家婦女成為貝利亞的目標,只要能入得了“法眼”,統統“收入囊中”。
斯大林的離世是貝利亞走向沒落的關鍵原因,然而自己做下的丑事引起的公憤,才是最終的催命符。
倘若貝利亞身正不怕影子斜,即便赫魯曉夫等人有意扳倒,也只能望而興嘆。
在斯大林去世前夕,貝利亞就已經開始布局,在他的不斷運作下,一套新中央領導班子橫空出世。
通過與馬林科夫事先達成默契,二人在中央主席團常委會議上相互提名,貝利亞一舉成為內務部長,為接下來鎮壓和清洗異己打下了基礎。
之后貝利亞的權力無限膨脹,不僅坐穩了內務部長的位置,甚至還是黨中央何蘇聯政府中的二號人物。
雖然當時馬林科夫作為“一號人物”,但生性軟弱的他相較于貝利亞明顯沒有作為領導人的強大氣場,更缺乏掌管國家大權的意志和能力。
在貝利亞眼中,在自己之上的馬林科夫反倒淪為一枚棋子。
雖然斯大林是貝利亞的靠山,但發展到后期,貝利亞愈發目中無人,甚至斯大林逝世這件事,貝利亞反而認為是能大顯身手的契機。
他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開始毫不避諱地批判斯大林生前的所作所為。
原本同鄉的領導、老大哥如今成為“暴君”,甚至貝利亞還向中央委員們述說著斯大林各種濫用職權、暴虐專橫的故事。
貝利亞的目中無人,也在不斷暗示他悲慘的下場。
在他眼中“人畜無害”的馬林科夫,實際上已經同赫魯曉夫達成一致,成為推倒貝利亞的主謀。
在爭取到所有主席團委員后,赫魯曉夫、馬林科夫、布爾加寧和莫洛托夫4人一起研究了清除貝利亞的具體方式和時機,除去他們4人外,其他主席團委員對這個計劃一概不知。
6月26日中午舉行“研究軍事演習”的會議,貝利亞自信出席,殊不知危險已經悄然接近。
赫魯曉夫率先發難,劈頭蓋臉地給貝利亞扣了一堆帽子:首先貝利亞曾經給參與過英美間諜組織的活動那個,除此之外,在斯大林逝世后他還違反原則干預地方事務,甚至挑撥各加盟共和國同中央之間的敵對關系……
一時間貝利亞成為眾矢之的,成為一個混進黨內的投機鉆營的野心家,赫魯曉夫的一番話雖然有夸張的成分,但大部分也都是人盡皆知的事實。
即便貝利亞高呼“我上當了”,可他還是未能逃脫天羅地網。
結語
12月17日 《真理報》和《消息報》公布了蘇聯最高檢察署關于貝利亞案件的偵訊報告,法庭判處貝利亞等7人“極刑”——執行槍決。
貝利亞結束了充滿爭議的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