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16A作為中國最新推出的輪式自行榴彈炮系統,采用輪式裝甲車而非卡車進行改造:底盤為VN-22 8輪裝甲車,屬于24~30噸級車輪型裝甲車,為與美歐新型輪式裝甲車競爭,具備北約標準彈藥4569等級4以上的防御能力,可抵御14.5毫米重機槍、地雷和爆炸物的攻擊,并采用數字戰場系統;SH-16A安裝14噸級遠程控制無人炮塔,可裝載30發炮彈和裝藥,實現全自動裝填,無需人工干預,SH-16A最多僅需3人操作,根據條件甚至可減至2人。SH-16A上的155毫米主炮52倍口徑,制導炮彈最大射程105公里。得益于自動裝填設備,不僅能在目標輸入后30秒內發射第一彈,還能以每分鐘6發的速度持續射擊。此外,炮彈裝藥點火器采用激光點火系統,提高射擊穩定性和可靠性;
SH-16A被廣泛認為是SH-15的重大升級型號或后續發展型號,而非一個全新的、獨立的設計體系。這意味著設計團隊會最大限度地考慮后勤通用性和技術延續性。
它們的彈藥高度通用,幾乎肯定100%通用:兩者都使用標準的155mm NATO口徑彈藥。發射藥包、彈丸、引信等核心消耗品必然通用,這是降低后勤負擔的關鍵;火炮身管很可能通用或高度相似。 作為同系列升級,身管長度(如52倍徑)、材料、制造工藝和核心性能參數(如膛壓、壽命)應保持一致或僅有微小優化,核心接口相同;
它們倆基礎架構與軟件通用性極高:很可能共享核心架構。SH-16A數字化程度更高(如可能集成更先進的戰場管理系統、AI輔助決策、更強的網絡化能力),但其底層操作系統、數據鏈協議、傳感器接口(如GPS/INS導航、炮口測速雷達)很可能與SH-15保持兼容或易于升級。操作界面邏輯也可能相似,便于人員轉換;火炮操縱室顯控終端、計算機硬件等可能升級,但核心傳感器和接口標準力求兼容;
SH-16/15的發動機/變速箱可能相同或屬于同一系列:SH-16A采用新的全封閉炮塔和優化設計的底盤(如增加一對負重輪),但其動力包(發動機、變速箱)很可能沿用SH-15成熟可靠的型號或在其基礎上小幅升級,以降低研發風險和后勤復雜度。維護理念和主要接口應相似;
兩者懸掛/行走機構存在差異:SH-16A增加的負重輪意味著懸掛系統布局和部分部件(如扭桿、減震器、履帶節數)與SH-15不同。這是兩者在底盤上最顯著的物理區別;液壓/電氣系統核心原理和主要接口應保持兼容,但為適應新炮塔布局和可能增加的新設備(如更強的環境控制系統),具體管路/線路走向和部分分系統會有調整。炮塔驅動/駐鋤等基本原理相同,但具體設計因炮塔和底盤變化需適配。
所以,SH-16A與SH-15的配套系統具有很高的通用性,尤其是在最核心、消耗量最大的部分(彈藥)和數字化基礎架構上,底盤行走部件和炮塔相關輔助系統存在差異。后勤保障上,關鍵消耗品和數字化核心可以共享體系,但部分專用備件需要分別供應。操作和維護理念會非常相似,人員培訓轉換相對容易;
巴基斯坦作為中國榴彈炮的老鐵,對于自行組裝中國武器駕輕就熟:他對組裝SH-16A肯定很有興趣—相信巴國已經多次測試過這款火炮了,盡管存在技術挑戰,但是具備一定基礎和合作條件;
首先,巴方在坦克(如“阿爾·哈利德” MBT)和火炮(牽引式)領域有許可組裝和生產經驗,建立了相關的重工業設施和技工隊伍:具備一定的重型機械加工、焊接、總裝和基礎測試能力。而且,巴基斯坦還擁有中國VN-22的組裝生產線……但是,困難也不少;
SH-16A技術復雜度遠高于牽引火炮:自行火炮是復雜的武器系統集成體,涉及精密火炮制造、重型裝甲底盤、先進火控電子、液壓伺服、綜合防護等。它的高性能炮管(特種鋼冶煉、自緊工藝、膛線加工)、先進的數字化火控系統(含計算機、軟件、高精度傳感器)、大功率緊湊型動力包(柴油機、變速箱)、高性能懸掛系統等核心子系統技術門檻很高。巴方獨立研發或生產這些核心子系統目前能力有限。
巴基斯坦可能會利用中巴合作模式生產SH-16A自行榴彈炮:“阿爾·扎拉爾”/“哈立德”/雄獅坦克等項目證明,中巴合作通常是中國提供核心子系統、技術轉讓和深度技術支持,巴基斯坦進行總裝、部分部件制造和本土化集成。
參考SH-15的案例,他出口巴基斯坦后,巴方表現出極高的滿意度,并可能已經或正在建立一定的維護和大修能力。這為更深入的SH-16A合作(包括組裝)奠定了良好基礎和政治互信。
如果巴基斯坦自行組裝SH-16A:完全自主生產不可能!它的核心子系統(如炮管、先進火控芯片/軟件、高性能發動機)仍需從中國進口。反而是許可組裝/合作生產 (CKD/SKD)可能性較高,且是最現實的路徑。
譬如,初期可能從中國進口主要大部件(如完整炮塔、完整底盤動力包、火控計算機),在巴基斯坦進行最終總裝、測試和噴漆等。這能快速形成產能,積累經驗。隨著時間推移和技術消化,逐步提高本土化比例,進口散件(如炮管毛坯、裝甲鋼板、電子元器件),在巴方工廠進行更多部件的加工制造和子系統組裝(如焊接車體、組裝部分火控設備、裝配行走機構)。這需要中方更深入的技術轉讓和人員培訓。
無論哪種模式,核心技術的來源(中國)、持續的技術支持、以及關鍵子部件的供應渠道是必不可少的。巴方需要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來保證組裝質量。
對巴方而言,本土組裝能創造就業、提升國防工業能力、更好地掌握維護保障、并可能降低長期成本和增強戰時裝備持續能力。對中國而言,深化合作鞏固戰略關系,提升軍工出口模式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