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凌晨,一紙法案把美國攪得天翻地覆。50票反對,但也有50票贊成,直到副總統萬斯冷靜地走上前,投下了那一票,參議院里的一半人爆發出掌聲,另一半人死寂沉沉。
這是一場懸在刀尖上的勝利,但風波才剛剛開始。這份被特朗普稱為“史詩級復興工程”的《大而美法案》,在國會里激起了強烈爭議,還在全美范圍內引爆了怒火,連一向高調的馬斯克也難以忍住,連續發了十幾條怒噴帖。再接著特朗普暗示要調查他,還揚言要把他趕出美國!
更讓人吃驚的是已經淡出政壇數年的奧巴馬,也突然出現在一場閉門會議上,痛批該法案是“美國社會災難的引線”。而背后隱藏的問題,遠不止一場黨爭或一次法案那么簡單。
別看票數只是個數字,能走到50對50的極限,本身就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博弈。萬斯的這一票,不只是投給了特朗普,更是壓下了共和黨內部的巨大分歧。
在法案通過前的一周,參議院共和黨人之間的爭議激烈到什么程度。財政保守派警告說,這個法案將引爆未來十年超過3.3萬億美元的債務增長,債務與GDP比將突破130%。
雖然說是減稅法案,可減稅的對象是高收入階層,是那些本就富得流油的大企業。而中低收入群體,等待他們的是醫保門檻提高、食物援助限制更嚴,甚至還有能源補貼的徹底取消。
以往給電動車買家提供的聯邦抵稅額度,在這份法案中被干脆拿掉了。這是赤裸裸地向新能源產業宣戰。
就在法案投票前48小時,馬斯克在社交平臺連續發了17條推文,措辭犀利、指名道姓。什么“偽裝成改革者的老政客”,什么“豬黨”取代了共和黨
他的憤怒不難理解。作為新能源產業的代表人物,他旗下的特斯拉、SpaceX等公司多年靠著政府補貼成長,而《大而美法案》恰恰取消了新能源領域的多項稅收抵免政策,甚至連電動車購買補貼都被砍掉。
一旦這個法案落地,特斯拉每年至少會損失數十億美元的聯邦稅收抵扣。更不用說,綠色能源補貼的撤銷,會讓全行業集體“熄火”。
特朗普當然不可能忍氣吞聲。他先是在電視采訪中說:“馬斯克的商業帝國是靠美國納稅人的錢堆出來的。”
然后威脅要讓“政府效率部”介入調查馬斯克拿政府補貼的情況。甚至放出狠話:“如果他不適應美國價值,那就滾回南非去。”
短短一年從最親密的合作伙伴,到互相威脅驅逐、調查,政商關系之復雜,在這場“政治大戲”中展露無遺。
乍看上去,這個名叫《大而美法案》的法案像是一個宏偉藍圖。但把條款逐一拆解,會發現它幾乎精準擊中了美國社會的神經末梢。
減稅部分,個人所得稅部分延續了2017年川普時代的結構,州稅與地方稅減免上限提升至4萬美元,高收入家庭顯著受益。
補貼取消,新能源企業、尤其是電動車廠商首當其沖;貼士和加班工資原本可抵稅,如今將被納入計稅范圍。
同時Medicaid和SNAP(補充營養援助計劃)門檻全面提升,約1100萬人可能失去醫療保障。軍費與邊境開支:1500億美元軍費預算、70億美元邊境基礎設施重建,占據了支出大頭。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這是一份徹底站在“強者”一邊的法案。難怪民主黨人稱它為“億萬富豪的禮物”。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和負責任聯邦預算委員會(CRFB)聯合預測,這項法案將在未來10年令美國債務增加3.3至3.9萬億美元。
按現有進度,美國債務與GDP之比將突破130%,而財政赤字將在2027年前持續超過2萬億美元。
面對這樣的前景,美聯儲態度格外謹慎。聯儲主席鮑威爾多次在講話中暗示“不支持大幅財政擴張”,并警告過度刺激可能加劇通脹。
特朗普則一再公開怒懟鮑威爾“膽小保守”、“拖慢美國復蘇”。兩方之間的緊張關系,正在拉響美國經濟的深層警報。
大多數人沒有注意到,在這45條修正案中,有一條AI監管條款極具爭議,聯邦禁止各州在未來十年內制定獨立的AI法律。
這個禁令一出硅谷和學術圈齊聲反對。專家警告說,這等于讓科技巨頭在無人監管下自我繁殖,可能帶來嚴重的算法濫用、數據歧視和隱私危機。
此舉也讓民主黨人抓住了痛點,開始塑造“技術失控”與“精英主義政策”的負面形象,為2026年的中期選舉做鋪墊。
雖然法案已經在參議院通過,但它必須回到眾議院再次投票,因為最終版本和之前版本出現了修改。
眾議院中,自由黨團(Freedom Caucus)已經明確反對部分條款,認為財政支出不夠克制。若他們倒戈,整個法案仍有被駁回的可能。
民間抗議也逐漸升溫,就在獨立日前后,多個城市出現“Free America”示威游行,呼吁推翻“大而美”法案、抵制政商勾結。
這時候,一直保持低調的奧巴馬,突然在7月1日的閉門會議上發聲。“這是美國現代史上最危險的一項法案之一。”奧巴馬站在上千名聯邦雇員前講道,“我們不是在修復系統,而是在分裂國家。”
喬治·布什也通過表示擔憂:“我設立‘總統防艾計劃’時從沒想過,我們會在這個問題上大幅削減。”
而此時此刻的會場,正是國際開發署系統的年中會議。這個特朗普剛剛“換馬甲整合”的政府機構,成為民主黨人借力發聲的節點。
從參議院的絕地反轉,到馬斯克的高調反擊,從債務陰影到民眾抗議,從AI禁令到前總統回歸,這一系列事件指向一個共同命題:美國正在迎來一場全面的結構性重塑。
從一個宏觀角度看,《大而美法案》更像是一場國家方向的公投。一邊是要恢復“政府效率”和“財政節制”的保守派,一邊是擔憂社會公平、醫療保障和科技倫理的改革派。
而中間那群被忽視的人正是這個法案最真實的受害者。未來美國會變得更“強大”,還是更“分裂”?“美國黨”是否真的會誕生?沒有人能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博弈,還遠未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