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我國北京的9月3日閱兵邀請函已經送達韓國首爾,李在明看到后親自回復了9個字,使得中韓關系得到了緩和。
然而,在美國亞太戰略的部署下,韓國此舉完全就是“公開背叛”,中韓關系的緩和必然會使白宮的特朗普大為震怒!從而再次引發一系列危機。
李在明回復了什么?特朗普又會作何反應?
盡快改善韓中關系
北京這一步棋,走得又靜又狠,李在明剛坐上總統寶座,嘴上說著要“盡快改善韓中關系”,可轉身就補上一句“以牢固的韓美同盟為基礎”。
這種滴水不漏的外交辭令,誰都懂,誰也都可以假裝不懂,北京偏不,它就是要讓這層窗戶紙,被韓國自己親手捅破。
一張最高規格的閱兵邀請函,就是遞過去的錐子,你來,還是不來?當著全世界的面,給個準話,你說的“平衡外交”,到底是左右逢源的藝術,還是首鼠兩端的借口?這場全球直播的盛典,將成為檢驗韓國新政府外交成色的第一塊試金石。
北京此舉,更是對美國亞太影響力的一次巧妙施壓,特朗普政府正對亞太虎視眈眈,北京偏偏挑這個時間點,把李在明推到風口浪尖,你華盛頓不是把盟友體系吹得固若金湯嗎?好,我就看看你的小兄弟,敢不敢踏上天安門城樓。
如果李在明來了,北京得分,如果李在明不敢來,更能讓全世界看清,華盛頓對盟友的控制力有多強,無論結果如何,北京都借此摸清了區域力量的虛實,這根本不是外交,這是一場精準的心理戰,目的就是把韓國戰略搖擺的空間,壓縮到極致。
這盤棋最難解的地方,不在北京,而在華盛頓,尤其是那個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前腳還在對中國揮舞關稅大棒,后腳卻畫風突變,釋放出一連串讓人看不懂的信號。
他先是默許“中國繼續購買伊朗石油”,接著又在北約聲明中刪掉對中國的強硬措辭,甚至放出風聲,說要親自帶一個龐大的商務代表團訪問北京,這一套組合拳,把所有盟友都打蒙了。
華盛頓到底想干什么?特朗普這出“變臉”,是真心想緩和關系,還是純粹的競選表演?是打算和北京做一筆大交易,還是在為下一輪更猛烈的絞殺積蓄力量?
一團濃厚的迷霧,從太平洋對岸飄來,籠罩在首爾上空,李在明伸長了脖子,卻什么也看不清,這讓他怎么落子?
如果特朗普真的去了北京,那李在明拒絕邀請反而顯得不合時宜,甚至可以“順水推舟”,讓自己的北京之行看起來像是“跟隨老大哥”的腳步,政治壓力瞬間大減,可萬一特朗普只是虛晃一槍呢?
李在明的處境
李在明的處境,就是走鋼絲,一根鋼絲,是拴了幾十年的韓美軍事同盟,這是韓國的國家安全生命線,是政治上的“正確”,沒人敢碰。
另一根鋼絲,是對華貿易,這是韓國實實在在的經濟命脈,三星的芯片,現代的汽車,背后那條長長的產業鏈,早已深深嵌入中國市場,那份得罪北京的經濟賬單,首爾誰也簽不起。
所以,北京這份請柬,于李在明而言,就是一杯遞到嘴邊的“毒酒”,喝下去,可能立刻得罪美國和國內的親美勢力,一頂“背離同盟”的大帽子扣下來,足以壓垮任何一屆新政府。
不喝,則可能徹底激怒北京,眼下韓國對華貿易順差持續收窄,經濟本就脆弱,再丟掉與中國高層直接對話、爭取經貿讓步的機會,后果不堪設想,他所標榜的“實用外交”,還沒出鞘,就可能先見了血。
歷史的劇本,仿佛早已寫好,2015年,樸槿惠也接過類似的考卷,她先高調訪美,穩住同盟,再轉身飛往北京,與普京并肩站在天安門城樓上,那一刻,她的政治手腕備受贊譽,支持率一度沖頂。
可好景不長,一套“薩德”系統,讓中韓關系從云端跌入谷底,也成了壓倒她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根稻草。
時移世易,李在明不可能重演樸槿惠的劇本,今天的世界,早已不是2015年的模樣,中國的分量、中美博弈的烈度,以及韓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都已截然不同。
錯過這次與中國高層互動的機會,下一次窗口期可能要等很久,十年后,中美力量的天平會怎樣?沒人敢賭,所以,去,還是不去?這早已不是一次簡單的外交禮儀,而是對韓國未來十年國運的押注。
李在明政府此刻的猶豫,恰恰暴露了其經驗的不足,所謂“將參考特朗普的做法”,不過是拖延時間的說辭,翻譯過來,就是一個字:等。等華盛頓先出牌,他才敢跟。
這盤棋,其實已經進入了推演階段,如果特朗普最終拍板訪華,李在明幾乎沒有理由拒絕,華盛頓都放出了務實的信號,韓國跟上一步,既給了北京面子,又不得罪美國,這是上上策。
如果美國最終按兵不動,韓國最可能的選擇,就是派總理或外長代為出席,用降低規格的方式,既回應了北京的善意,又向華盛頓表明了立場,算是在夾縫里找個臺階下,兩邊都不得罪,也兩邊都討不到好。
結語
無論怎么選,李在明感受到的壓力都是立體的,在國內,親美勢力依舊在外交和安全部門盤根錯節,任何被視為“親華”的舉動,都會招來猛烈的政治攻擊,反對黨虎視眈眈,他并不穩固的支持率,也讓他不敢在外交上走錯一步。
這正是北京這步棋的高明之處,它什么都沒做,只是發出了一封請柬,就成功地把選擇的千鈞重擔,原封不動地壓在了韓國的肩上,韓國作為“夾心層”的被動與脆弱,被這一紙邀約照得一清二楚。
最終的答案,將由李在明寫下,但這封回信,不僅是給北京和華盛頓看,更是寫給韓國自己的歷史。他的選擇,將直接定義韓國的未來:是繼續在華盛頓的屋檐下尋求庇護,還是鼓起勇氣,去探索一條更獨立、也更兇險的道路?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