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前幾天,參加魔搭社區的線下活動。
晚宴上,很多展位都用AI“手搓”出了作品。其中一個讓我印象很深:一位創作者用字節的“扣子”,搭建了一套AI香水智能體。
他接入模型,配上提示詞,只要說一句話,系統就能生成一段描述香水氣味的文字;接著,再根據這段文字匹配真實香水配方,調出屬于你的獨特氣味——整個過程像是科技與創意的一次碰撞。
我在旁邊觀察了一會兒,發現來體驗的人五花八門:有內容創作者,也有技術開發者,還有不少人對“怎么做出這個工作流”本身感興趣。
你看,這就是低代碼、無代碼平臺的魅力。它早已不只是企業的工具,也成了個人提效的幫手;更重要的是,這類平臺的用戶群體,正在呈現出一種“金字塔結構”。
01
什么金字塔結構呢?你可以想一想,以扣子、魔搭社區、百度千帆為代表的平臺,它們的用戶到底是誰?
我個人認為,這個用戶群體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企業內部的創新者 。
他們通常是產品經理、市場分析師、運營人員等中后臺角色;對業務理解深,但日常事務繁雜,經常要處理表格、流程審批、數據匯總等工作。
他們需要一個工具,能快速驗證想法,甚至自己動手搭建應用,不用再等開發團隊排期。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去年我參加飛書大會時,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分享了一個經歷:2020年之前,蔚來能源板塊信息化管理還比較傳統;后來任務越來越多,效率壓力變大,他們開始尋找解決方案。
新能源板塊負責人沈斐偶然接觸到飛書多維表格,發現非常契合需求,于是開始用它整理信息、做匯報;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最終整個公司都開始把信息化業務遷移過去。
我想說的是:對于CIO或技術管理者來說,他們關注:平臺能不能解決當前問題?又能否與現有系統兼容?也就是擴展性和技術適配性。
第二類是:獨立開發者或小型創業團隊 。
這類用戶是自由職業者、初創團隊或者小公司的技術人員。他們有一定技術能力,但資源有限,希望用最少的成本快速驗證一個想法。
他們關注:平臺能不能讓我少寫代碼?功能是否穩定?部署是否簡單?是否支持后續擴展?
他們不會一開始就選復雜的技術棧,而是先用工作流平臺做一個MVP(最小可行產品),再去融資、拉客戶、跑數據。
對他們來說,平臺的能力就像一塊“積木”,可以快速搭出雛形,再逐步完善。
至于第三類,才是傳統技術人員。
程序員、架構師、系統工程師,甚至是CIO級別的技術管理者。他們并不排斥寫代碼,而是希望借助平臺減少重復勞動,提升整體開發效率。
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是:平臺有沒有開放API?能不能跟現有系統集成?性能如何?穩不穩定?能不能作為原型設計或前端展示層,配合自定義代碼完成整套系統?
所以,他們會把平臺看作一個“加速器”。
最后一類是行業專家,用戶可能是醫生、金融分析師、制造業工程師等,在各自領域有深厚積累,但不一定懂開發;他們希望通過AI或自動化工具,把自己的知識轉化為生產力。
他們關注:平臺有沒有為我這個行業準備的模型和組件?我只要輸入我的專業知識,剩下的平臺能不能自動處理?使用起來是不是足夠簡單、直觀?
所以,平臺用戶到是多個角色構成的“金字塔結構”。
塔尖是一些資深技術人員和行業專家;中間是半專業的業務人員和獨立開發者;底部則是越來越多對AI感興趣的普通用戶。
如果我們用一套傳播打所有人,就會出現“誰都沒打中”的尷尬局面。
02
那么,針對這些用戶畫像,我們該怎么去構建一條有效的傳播矩陣呢?
其實,當已經知道用戶是誰之后,下一步要思考的是:他們在哪里?他們喜歡看什么內容?他們相信誰的話?他們在什么時候會愿意點開鏈接看看?
換句話說,傳播不是廣撒網,而是精準投放,結合場景去匹配;我簡單梳理一下,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可以作為參考。
渠道分層,找到他們常去的信息場域;舉個例子:
如果你想吸引獨立開發者,那和 GitHub 或 B 站上的技術 UP 主合作就更有價值;而如果你的目標是打動技術人員,那技術白皮書、開源項目貢獻、線下技術沙龍會更有效果。
解決了渠道問題之后,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點:不同人群的信息接收方式不一樣;有人喜歡看視頻,有人習慣讀文章;有人愛聽故事,有人只信數據。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要根據不同群體的認知偏好來設計他們想看的內容形式。
企業內的創新者,像產品經理、運營人員、市場分析師這些人,他們喜歡的內容形式包括:
案例研究(如“蔚來如何用低代碼工具提升效率”)視頻演示(“10分鐘完成一個審批流程搭建”)圖文教程(“3分鐘教你搭建銷售數據看板”)。
這類內容特點是實用性強、操作路徑清晰、結果可感知。
獨立開發者或創業團隊來說,他們更關注“能跑起來”的東西。比如:開發日志(記錄一個應用從0到1的過程)技術對比評測(傳統開發 vs. 低代碼平臺)黑客馬拉松直播(現場搭原型,當場路演);他們需要是“能落地”的實操體驗。
對于傳統技術人員來說,他們更傾向于看:
技術白皮書(平臺底層架構解析);架構圖解(平臺如何與現有系統集成);DevRel布道官直播(工程師對話工程師)。
至于行業專家,比如醫療、金融、制造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更希望看到行業解決方案手冊、專家訪談、AI 能力的可視化演示,比如輸入癥狀,輸出初步判斷這樣的內容。
所以,我這么解釋下來,你應該能更清楚一些。
傳播不是一次性的動作,是一個持續建立用戶認知的過程。要做到三個“分層”:渠道分層、內容分層、節奏分層。
能做到這一點時,就不只是在做營銷,而是在講故事:一個關于智能體平臺如何賦能普通人、改變工作方式、激發創造力的故事。
03
我經常說,技術很酷,但用戶根本不關心技術本身。他們更在意的是:我能用它更快地解決問題嗎?我能用它做出不一樣的東西嗎?用了之后,我在團隊里的話語權是不是更高了?
所以,所以,傳播的核心任務是讓用戶感受到工具對他的價值有多大;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來推動這種轉化。
首先,是從功能特點到痛點的解決方案。
很多工作流平臺喜歡羅列一堆組件:拖拉拽界面、支持多種模型接入……聽起來不錯,但用戶不一定覺得這是他想試試的東西。
從傳播角度來說,要把功能“翻譯”成用戶能理解的語言,場景中的好處。舉個例子:運營人員想做一個滿意度調查,但他不會編程,也不懂AI,怎么辦?
從傳播的角度來說,告訴他:
你只要把表格上傳上來,選擇一個模型,輸入幾個提示詞,就能搭建出一套可視化的數據面板;這時,他就更容易接受這個產品,也愿意去嘗試這套工作流。
第二個維度,把它定義為生產力的加速器,甚至是專業創作者的“IDE級工作臺”。
很多人對工作流平臺有個誤解,覺得它是給不會寫代碼的人用的,甚至認為它不夠專業。其實不然。
就像專業的程序員也可以成為AI創作者一樣,我們在傳播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一點。
比如:某團隊用平臺把開發周期從兩周縮短到兩天;某開發者用平臺快速驗證了五個產品創意;某行業專家用平臺把知識沉淀成可復用的AI助手。
這些故事背后,都在傳遞一個心智:這不是玩具,而是一個真正能提升效率的生產力工具。
第三個維度,是講好技術民主化的敘事;也就是說,越來越多非科班出身的人,也能參與到AI應用的創造中。
比如:一位設計師可以用平臺生成交互原型;一位零售店長可以用平臺優化庫存管理;這些案例背后,都是同一個理念:技術不再只屬于少數人,而是屬于每一個有想法的人。
所以,傳播不能只停留在“工具層面”,要上升到“理念層面”:技術如何賦能普通人?創造力如何被釋放?在AI時代,誰還能成為創作者?
可以邀請KOL、布道官、社區達人一起發聲,發布白皮書,做趨勢解讀,在技術大會上分享理念,發布深度內容等等。
這些策略最終,建立這樣一種心智:這家智能體平臺,真的在賦能專業創作者;你真能手搓出來解決問題的工作流、小應用。
04
很多智能體平臺在初期靠邀請碼、營銷活動能吸引不少用戶注冊。但很快就會遇到一個問題:用戶來了,卻留不下來;要么沒有形成粘性,要么有數據卻沒有生態。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早期更多是在打磨工具本身,而沒做社區。所以我們要思考:當一個專業創作者開始使用這個平臺之后,我們該怎么運營他?讓他留下來、分享出去、甚至主動創造內容?
我覺得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專業創作者的用戶體驗 + 激勵機制 + 內容共創 + DevRel 團隊去打造。
怎么理解呢?
首先要保證平臺文檔清晰,新手引導順暢,社區答疑及時。這些是基本功,也是降低上手門檻的關鍵。
工具好用,才能讓用戶快速完成從“嘗試”到“產出”的過程;如果他能快速產生成果,看到價值,他就愿意留下來。
這是生態建設的第一步。當然,光有好用還不夠,還得讓用戶愿意參與進來。怎么參與?
線上的話,可能需要一套激勵機制,比如:開發者等級體系(青銅→王者);貢獻榜(誰上傳最多組件、解決最多問題);算力優惠券、免費課程、流量扶持;應用市場分成機制、線下合作機會……
你會發現,只要激勵機制足夠完善,用戶自然就愿意投入時間、貢獻內容;如果這一套體系能做得相對成功,到了第三個層面,也就是就變得容易多了。
很多社區用戶共創做不起來,關鍵就在于第二個層面的激勵不夠;不管是精神激勵還是物質激勵,只要做得足夠充實,再結合內容,就更容易形成良性循環。
至于具體怎么做,有很多方式:
發起一些問答活動,鼓勵用戶錄教學視頻、寫項目經驗,這些都可以得到獎勵。或者定期組織線下的共創營、沙龍等等。
激勵和共創是一套完整的邏輯,只有當這套邏輯跑通了,平臺才能真正留住那些專業的開發者。
最后還有一個關鍵角色:DevRel(開發者關系)團隊,他們是平臺和開發者之間的“翻譯官”和“連接器”。
他們的核心職責包括:聽取開發者反饋,反哺產品改進;組織技術活動,提升開發者體驗;制作高質量的內容(比如教程、白皮書、案例集);扮演“布道官”,在行業大會、社區中發聲等等....
所以,我覺得當把這些都做好之后,一個智能體平臺就不需要再依賴更多的廣告了,而是靠用戶之間的口碑傳播和內容共創,讓平臺自己“活”起來。
寫到這,有個問題想咨詢下:你對哪個智能體、工作流搭建平臺印象最深?扣子?還是魔搭?還是百度智能云千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