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不讓須眉啊。
“就算是美國,也無法獨立生存。”
這話從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嘴里說出來,不是玩笑。
7月2日她在雅典推廣回憶錄《自由》的講座現場,語氣平靜,卻句句扎人。
正值美歐貿易談判僵局,她這一發聲迅速成為全球媒體頭條。
誰也沒想到,退場多年的“鐵娘子”一句話就點燃了歐洲輿論戰火。
這位德國前總理說出了很多歐盟國家不敢說的大實話。
場子不大,燈光也不強,但氣氛卻驟然變得緊張。
默克爾不是官員,不是代表國家出訪,不帶任何官方身份。但她說出的那句“不要被特朗普嚇倒。”
猶如一記耳光拍在歐盟談判代表的臉上,也拍醒了身處邊緣的歐洲民意。
她不再是德國總理,卻在關鍵節點站了出來。
她不是來談文學,也不是來煽情,而是來“敲警鐘”。
這不是隨口一說,而是帶著明確政治信號特朗普的壓力戰術不該再奏效。
時間線拉回到4月2日。
特朗普驟然宣稱,美國將對歐盟產品課征“對等關稅”:鋼鋁50%、汽車25%、其他商品10%。
90天的談判窗口同步啟動,最后期限被定在7月8日。
歐盟原本希望通過談判避開這場沖擊波,但很快發現節奏根本不在自己手上。
7月3日,特朗普向媒體放話:通報函最快7月4日發出。
貿易通報函(Trade Notification Letter),一旦發出代表行政流程走完,新關稅隨時可以落地。
這不是談判策略,是明刀明槍。
歐盟這邊呢?還在拖字訣,馮德萊恩的團隊還在研究一份“原則性協議”,希望避免全盤對撞。
但現實是時間沒了,主動權也沒了。
默克爾沒繞圈子。
她直接講了個自己與特朗普的“老故事”。
2017年3月,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攝影機前,特朗普拒絕和她握手。
她當時還主動提醒:“唐納德,我們應該握手。”
結果對方面無表情。
但會后鏡頭關掉,特朗普在走廊里和她握了手。
默克爾說:“他想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他想要的是讓所有人看著他。”
在她眼里,特朗普看待世界的方式跟看房地產是一樣的:地段、份額、誰搶到就贏。合作?那是浪費機會。
本來歐盟這邊也不是沒人。
但問題是很多人不敢說。
馮德萊恩這位歐盟委員會主席從4月到7月幾乎沒有正面回應特朗普的威脅。
“不可能達成終極協議”、“我們在推進框架談判”,這些話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
聽起來像在忙,其實是拖時間。
而默克爾這一出,等于直接扯掉了遮羞布。
她不講外交辭令,不繞技術語言。
她說:“我們必須用我們的關稅進行反擊。”
這話不只是喊口號,而是對歐盟戰略線路的正面挑戰。
她不是代表歐盟,但說出了歐盟里很多人想說、不敢說的話。
7月3日特朗普在白宮例行記者會上再度確認:“通報函準備好了,最快明天發。”
這不是嚇唬對手的紙老虎,而是一把實打實的刀。
財政部和貿易代表辦公室已準備好通知函模板,目標行業包括:汽車、農產品、機械、電子元件。
一旦發出,歐盟就算這兩天拼命談也來不及阻止程序落地。
這不是談判桌上的籌碼,而是即將落地的政策現實。
歐盟回旋空間被壓縮到極限。
這不是“德國的默克爾”,這是“歐洲的默克爾”。
她在演講中點名美國副總統萬斯的一段話:“我們是合作伙伴,但只有你們認同我們的自由理念,我們才會支持你們。”
默克爾反問:“這意味著什么?沒有規則,沒有控制,這對我們的民主構成了威脅。”
她看得很清楚,美國正在用“意識形態一致性”替代多邊規則。
這一趨勢如果不遏制,歐洲將在國際規則中逐漸失聲。
她不是在替誰辯護,而是在劃一條底線。
“就算是美國,也無法獨立生存。”
不是挑釁,是提醒。
默克爾不在位卻仍能定風向。
她一句話沒有官位,卻能讓歐盟內部重新聚焦;她一段舊事不作秀,卻揭穿了特朗普的政治手法。
她的“當頭棒喝”不是憤怒,而是清醒;不是高調,而是策略。
歐洲需要的也許不是更多文件,而是更多像默克爾這樣敢于發聲的“定海針”。
魚躍荷花舞2025-07-05當頭棒喝!“鐵娘子”對美國發飆!特朗普遇到“克星”會否收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