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一把錘子,那么你會傾向于把所有東西都看成釘子。”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
蛇如果拿刀,用嘴巴,還是尾巴?
在手拿大錘的人看來,滿世界都是釘子。
作為人類的好處是,地球上你有80億同類,你們的吃穿住行都大差不大,雖然你們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有所差異,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你們都能和睦相處,我說 的是大多數。
壞處也是很明顯的:你會覺得這個地球乃至整個宇宙都屬于人類,所以也就不可避免的陷入鐵錘人思維的陷阱。
今天刷到 一張梗圖,問,如果一條蛇拿著刀,應該是用嘴叼著,還是用尾巴卷著:
這是一個讓人無fu可說的抽象問題,也是典型的鐵錘人思維,用人的思維思考蛇的世界。
從科學角度看,蛇是四足動物的后代,它們的祖先(像蜥蜴)是有四肢的。
但在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鉆洞、匍匐前進的生活方式,蛇逐漸退化了四肢。
這種演化優勢,讓它們能夠更高效地穿梭于狹小的洞穴和草叢。
目前蛇類只保留了部分“腿骨痕跡”(比如蟒蛇和蚺類在骨骼中還有殘留的盆骨結構)。
嘴巴?尾巴?還是雙刀流?還是赤手空拳?
人一旦玩起抽象,哪兒還顧得上天地萬物為何物。畢竟,邏輯可以把你從A帶到B,而想象力,能把你帶到任何地方。
大多數人類 ,都站在了想象力一邊。
有人說,用尾巴卷,這樣出場,還能說兩句狠話,用嘴叼就不能說話了:
有人說用尾巴,因為嘴巴還可以咬人:
有人從影視劇動漫作品中尋找線索,按圖索驥:
有人說大蛇丸,四舍五入用的是嘴巴:
舌頭長嘴巴里面嘛,合理。
有人說得用尾巴握刀,而且都拿出了證據,有截圖有真相:
以上我覺得都很有說服力。
有人則用想象力給蛇插上了胳膊,支持畫蛇添足:
還有人說雙刀流:
沒毛病。
有人說不用刀,直接咬最好:
有人講起了冷笑話,小蛇的電腦死機了:
有人說用嘴巴是刺客,用尾巴是偽裝者:
有人說左邊像是給人遞刀,右邊像是氣勢洶洶捅人:
有人說用尾巴,因為可以利用身長攻擊,嘴巴可以噴毒液:
有養過蛇的朋友說,哪個都不行,嘴巴得用來吐舌頭探路,尾巴則起到導航、錨定等輔助作用:
還有人支持尾巴,是因為用嘴巴可以溝通,和平解決問題。就算不能,還可以用尾巴持刀偷襲:
有人頭腦風暴,反問道,如果蛇犯法了,要怎么戴手銬:
有人說,蛇已經自帶兩把刀了:
嘴叼派(左邊)認為嘴最靈活,最容易用來“抓取”物體;尾巴派(右邊)認為尾巴可以纏繞,像猴子那樣“預備義肢”使用。
當然,如果我們擺脫人類認知的路徑依賴,換位思考到蛇的視角看問題,不難發現實際情況:蛇兩樣都不會,因為它沒有“拿東西”的行為需求,也沒有演化出這類能力。
那么你說了,我如果非要強迫蛇拿刀呢,答案是那得分情況,如果想嚇人/威脅,叼在嘴里比較直接(像某些動漫角色)。如果想暗殺/偷襲,那么用尾巴纏著可能更隱秘。
鐵錘人思維,到底是什么?
今天咱們就借小蛇拿刀的問題,來簡單探討一下人類最常見的思維陷阱之鐵錘人思維。
“手拿大錘的人看來,滿世界都是釘子”到底是誰說的?
這句話的起源,網上流傳著多種說法,通常歸功于以下兩位,兩位都叫亞伯拉罕。
一位是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也就是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圖的那位心理學大咖。
這位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在1966年出版的《科學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一書中寫道:
“我記得我看到過一臺精巧的自動玩具汽車,它能躲避障礙物,看起來非常聰明。但當你拆開它時,你發現里面的機械裝置極其簡單——只有一個馬達,一個輪子,以及一根可以隨機轉向的桿。
...... 我想,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一把錘子,那么你會傾向于把所有東西都看成釘子(I suppose it is tempting, if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to treat everything as if it were a nail.)。” 這被認為是最早、最明確的出處。
另一位是哲學家亞伯拉罕·卡普蘭(Abraham Kaplan),他在1964年的《行為的探尋(The Conduct of Inquiry)》一書中也提出了類似的概念,他將其稱為“工具定律(The Law of the Instrument)”。
圖:UBC
他寫道:“我稱之為工具定律,它可以這樣表述:給一個小男孩一把錘子,他會發現他遇到的一切都需要敲打。”
雖然兩人都提出了相似的觀點,但馬斯洛的表述更為流行和廣為人知,因此這句話通常被認為是馬斯洛的名言。
這個概念也被稱為“馬斯洛的錘子”或“金錘子”。
那么,鐵錘人思維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呢?
鐵錘人思維,或稱“工具定律”,是一種認知偏見。它的本質是:
過度依賴自己熟悉或擅長的工具(無論是具體的工具、技能、方法論還是思維模型),并傾向于用它來解決所有問題,而不管這個問題是否真的適合用這個工具來解決。
這種思維模式有以下幾個核心特征:
認知隧道: 思維變得狹隘,只看得到與自己“錘子”相關的信息和解決方案,自動過濾掉其他可能性。就像身處隧道之中,視野被限制。
路徑依賴:傾向于沿用過去成功過的老方法,即使外部環境和問題性質已經發生變化,也不愿或不善于尋找新的、更合適的解決方案。
簡化問題:為了讓自己熟悉的工具能夠派上用場,會有意無意地將復雜的問題簡化、扭曲,使其看起來像一個“釘子”。
知識的詛咒:專家或在特定領域有深入了解的人,有時反而難以跳出自己的專業框架去思考問題。他們的專業知識既是優勢,也可能成為思維的“錘子”。
一個擅長做PPT的員工,在接到任何任務(如項目規劃、數據分析、甚至是團隊溝通問題)時,第一反應都是“我來做一個PPT吧”。
一個營銷人員,無論公司遇到什么問題(產品滯銷、用戶流失、品牌形象不佳),都認為加大廣告投放和促銷力度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一個程序員,可能試圖用編寫代碼的方式,來解決所有生活中的問題,即使有些問題通過簡單的溝通就能解決。
這些都是典型的鐵錘人思維。
不知道你怎么樣,我想了想自己,發現以上幾條,我全中了。
如何擺脫鐵錘人思維?
克服這種認知偏見,需要刻意的努力,和持續的自我反思。
以下是我搜集到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果你也有鐵錘人思維,不妨那去試試:
擴充你的“工具箱”:
跨界學習: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專業領域。主動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思維模型,比如心理學、經濟學、工程學、藝術等。
查理·芒格提倡的“多元思維模型”就是對抗這種偏見的有力武器。
掌握多種技能:除了深化專業技能,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其他領域的實用技能。你擁有的“工具”越多,遇到問題時就越不容易只拿起那把錘子。
錘子放下,先看釘子
第一性原理思考:在尋找解決方案之前,先花足夠的時間深入分析和定義問題本身。回歸問題的本質,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核心是什么?”“它真的是一個‘釘子’嗎?”
避免過早下結論:抵制住立即使用自己最熟悉方法的沖動。給自己設定一個“思考冷靜期”,強制自己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
引入外部視角
組建多元化團隊:與不同背景、不同專業的人合作。他們會帶來你看不到的視角和你不具備的“工具”,能有效打破你的思維定勢。
尋求反饋:主動向他人請教,特別是那些與你意見不同的人。問他們:“如果你遇到這個問題,你會怎么看?你會用什么方法解決?”
培養系統性思維
看到全局:練習從更高、更宏觀的層面看待問題,理解各個部分之間是如何相互關聯和影響的。
這可以幫助你認識到,用一把“錘子”敲打系統的某一部分,可能會引發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
尋找根本原因:使用“五個為什么分析法”(5 Whys)等工具,挖掘問題的深層原因,而不是只處理表面癥狀。
保持謙遜和好奇心
承認無知:坦然接受“我可能不知道最好的方法”這一事實。保持開放的心態,愿意嘗試和學習新事物。
保持“初學者心態”: 無論你在某個領域多么資深,在面對新問題時,都把自己當成一個初學者,充滿好奇,虛心探索。
說一千道一萬,擺脫“鐵錘人思維”的關鍵,在于提升自我認知,主動擴充認知邊界,并在解決問題時,保持開放和靈活性。
記住,世界是復雜多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應如此。不要讓自己成為那把只有一種用途的“金錘子”的奴隸。
當然了,知道是一 回事,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