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偷中國最好的工程師!”
這是今年1月份在美國國會參議會聽證會上,一名美國智庫高級總監的話,這更是暗示出了如今的戰場不在別處,就在人腦。
當中國的Deepseek模型驚艷世界,有人看到了機會,有人卻嗅到了血腥味,這不再是市場份額的爭奪,也不是供應鏈的博弈,而是對人類智慧最赤裸裸的掠奪。
導致頂尖的人才,不再是公司的寶貴資產,而是可以直接拿捏對方的戰略武器,短短一周,至少有4名頂級華人科技人才被美國科技巨頭挖走,甚至開出的年薪高達1個億美元。
扎克伯格的郵件:四億美元買一個人
馬克·扎克伯格顯然是那個最先看懂當下時代的人,他高調成立“超級智能實驗室”,一個幾乎是為了“截胡”而生的團隊,看看首批核心成員的名單:十七人里,七個是華人面孔,大多畢業于清華、北大。
他為這個實驗室畫下的餅,大到令人吃驚:三年內,必須超越谷歌和OpenAI,這不是一句空話,背后是兩年狂砸六百多億美元的預算,以及一個野心——通用人工智能(AGI)。
為了這個野心,一場精心策劃的“捕獵”開始了,早在2024年,Meta就用高薪從谷歌、微軟挖人,誰也沒想到,行動會突然升級。
短短一周,八名OpenAI的核心研究員被連根拔起,他們的研究領域,覆蓋了圖像生成、語音識別、推理系統等AI領域的所有要塞。
而這其中,就有四位華人科學家的離職,讓OpenAI的高管發出了“家里被洗劫一空”的哀嚎。
余家輝、趙晟佳、畢樹超、任泓宇這四個名字,對外界來說或許陌生,但在OpenAI內部,他們可是頂梁柱,他們不是普通的工程師,而是技術版圖的開拓者。
于佳慧,曾讓多模態模型的識圖準確率飆升四成,趙盛佳和畢樹超聯手設計的強化學習框架,是為AI裝上“道德剎車”的關鍵。
而任泓宇,更是那個能把系統從崩潰的鬼門關拉回來,并將修復時間從近一天縮短到不足一小時的專家。
他們的離去可不是損失幾個員工那么簡單,而是把核心都給帶走了,更致命的是,這群人當時正在參與一個全新模型的早期設計,對核心算法和結構了如指掌。
從這就能看出,扎克伯格的目標簡單粗暴:就是要用最短的時間干大事,而“挖人”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他親自寫郵件,邀請候選人到家里做客,姿態低得很。
為了完成這次計劃,Meta付出的代價是天文數字,這場被業內稱為“薪酬戰”的競價,直接把頂級人才的年薪推到了數千萬美元。
據說僅余家輝一人的薪酬就高達四億美元,包括八千萬美元的簽字費和三億多的股權,這哪里是薪水,這分明是一筆收購費,收購的是對手已經驗證的技術路線,和那些來不及申請專利的隱形知識。
心照不宣的“搶人”運動
其實這背后的邏輯是AI人才市場令人絕望的供需失衡,有人估算,全球真正能定義AI技術走向的頂尖專家,加起來不足千人,當供給稀缺到這個地步,工程師就不再是工程師,而是行走的戰略資源。
Meta這套打法,簡單、粗暴,卻讓整個硅谷感到后怕,同時也讓大家突然意識到,AI競賽的勝負手,除了算力和錢,更在于人,而且“拼人”這一招,可能比拼錢更致命。
最直接的受害者,是那些懷揣夢想的初創公司,當人才被Meta、谷歌這樣的資本挖走之后,小公司的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他們根本不可能開出千萬美元的年薪,也就無法吸引最頂尖的大腦。
長此以往,AI行業很可能被推向一個類似芯片產業的處境,未來的AI長什么樣,可能不再由創想決定,而是由少數幾個巨頭的董事會說了算,這對于整個技術生態,無異于一場災難。
這股搶人的狂風,很快就從硅谷吹到了太平洋對岸,AI不再是實驗室里的模型,而是改造各行各業的生產工具,汽車廠要造智能車,銀行想搞智能金融,電網琢磨智能調度,連房地產商都開始夢想智能樓盤。
于是一場席卷全行業的搶人大戰拉開序幕,在中國一個能上手大模型的復合型工程師,年薪百萬起步,依然供不應求,獵頭們手里的候選人名單,比黃金還要珍貴。
我國為何留不住他們?
就在這場全球狂熱的中心,一個最刺眼的問題浮現了出來,無論是英偉達的黃仁勛,還是AMD的蘇姿豐,撐起全球AI算力半邊天的,他們都是華人。
研究報告也顯示,全球頂尖的AI研究者中,華人占比高達47%,清華、北大等高校的AI研究成果,也早已穩居世界前列。
這種現象是怎么回事呢,要知道,中國教育體系在數理化等基礎學科上近乎嚴苛的訓練,為AI人才的成長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概率論、線性代數,這些AI算法的基石,恰恰是中國學生的傳統強項。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我們似乎正在扮演一個完美的“AI人才搖籃”,卻不是他們最終選擇的“聚集地”。
這次被Meta挖走的四位華人專家,就是這個尷尬現實最生動的縮影,我們擁有出色的教育體系,能源源不斷地培養出世界一流的人才,但如何將這些寶貴的人才留下來,甚至吸引更多全球智慧匯入,成為了一個難題。
國內的企業當然也在行動,他們知道在薪酬上很難與Meta正面硬剛,便試圖通過更廣闊的應用場景和更靈活的創業環境來吸引人才。
不得不說,這場圍繞AI大腦的爭奪,還遠遠沒有結束,正在用最殘酷的方式,重塑全球的科技版圖,而留給我們的問題無比清晰:我們如何才能把這個全世界最好的“搖籃”,變成一個科學們的家。
參考信源
【澎湃新聞】【環球人物雜志】【界面新聞】【紅星新聞】【金融界】【青瞳視角】【投資快報】【杭州日報】【環球網科技】【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