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是眼下一個不爭的事實。
但如果只沉浸在環境差、經濟差的負面情緒里,毫無益處。事實上,國家也在努力。而這些努力的政策里,藏著未來的風向。
壹、這屆年輕人,真的太難了
時代風轉,曾經的大學生們從“天之驕子”變成了“畢業即失業”的焦慮群體。前幾天,一位網友說:“我投了200份簡歷,回復的不到10家,面試的3家,最后一家都沒要我。”
這孩子985碩士,專業成績前三,實習經歷豐富,就這樣還找不到工作?
你說氣人不氣人?
但轉念一想,這能全怪孩子們嗎?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裁員的裁員,降薪的降薪。前幾年還在瘋狂擴張的互聯網大廠,現在都在“優化”人員結構。優化,說得好聽,不就是變相裁員嗎?
貳、國家真的在想辦法,不是做樣子
不過話說回來,這次教育部的“百日沖刺”行動,我倒是看出了些門道。
首先是微專業這個事兒。教育部推動高校建設 “微專業”:教育部推動高校建設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 12 個緊缺領域 “微專業”。
我們看看,人工智能、低空經濟、集成電路。。。這12個領域,哪個不是未來的風口?我一個老同事的兒子,去年學了個無人機專業的微專業,現在月薪2萬多,在深圳搞低空物流。
你看看,這就是眼光啊!所以,現在的高中生、初中生家長,可以嘗試在這方面給孩子引引路。別總是盯著金融管理那些高大上的專業,早就飽和了。
更讓我意外的是,擴崗補助不再只給企業了,社會組織也能拿。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那些NGO、基金會、行業協會,都可能成為就業的新出口。我有個學生去了一家環保NGO,雖然工資不高,但做的事情有意義,自己也開心。
叁、地方上的小措施,反而更實在
內蒙古招5000人搞社區服務,山西給校園招聘發補貼,吉林福建直接讓人社部門和高校結對子。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其實比那些大而空的政策更接地氣。
我跟你講個真事。去年山西某高校,因為有了招聘補貼,一場校園招聘會來了200多家企業,提供了8000多個崗位。要知道,那個學校一屆畢業生才3000多人!
肆、別把鍋都甩給環境,自己也得努努力
話說回來,現在有些年輕人,真的是“高不成低不就”。
月薪5000的嫌少,月薪3000的不干。想進體制內,考不上;想去大廠,進不去;創業吧,又怕風險。
前兩天我碰到一個畢業三年還在“考研考公”的學生,我問他:“你這三年除了考試,還干了啥?”他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個所以然。
這不是躺平,這是自我放棄啊!
伍、機會,從來都是給有準備的人
你知道嗎?上海那個新政策里,有一條特別有意思——支持高校畢業生到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就業。
什么是未來產業?元宇宙、量子科技、生物醫藥。。。這些領域現在看起來高大上,門檻高,但正因為如此,競爭反而沒那么激烈。
我在網上看到一個案例,一個網友本科學的是哲學,碩士轉了計算機,現在在做AI倫理研究,年薪60萬。你說神奇不神奇?
關鍵是,你得動起來,而不是等著天上掉餡餅。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想說的是:就業確實難,但不是沒有路。國家在想辦法,地方在出政策,企業在調整。。。整個社會都在為這1200萬年輕人的出路努力。
但最重要的,還是年輕人自己得有那股子勁兒。
別總想著“宇宙的盡頭是編制”,也別總覺得“大廠才是歸宿”。這個時代,機會可能藏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時代的一粒沙,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但山再高,總有路可走。
與其在原地哀嘆,不如邁開腿往前走。哪怕是爬,也比躺著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