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結合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
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代表笑瞇瞇地遞上一份文件,印度空軍軍官眼睛瞬間亮了——蘇-57E隱身戰斗機的全套源代碼和生產線轉讓協議,就這么擺在眼前。
距離新德里3000公里外的福建艦甲板上,一架灰色菱角分明的殲-35戰機正迎著海風被推上電磁彈射位。
而在克什米爾上空,巴基斯坦飛行員的手指在殲-10C的雷達屏幕上劃過,鎖定符號穩穩框住了模擬敵機目標。這三幅畫面看似無關,卻正在擰成一股攪動南亞的戰略龍卷風。
俄羅斯這次對印度的軍售方案堪稱“瘋狂促銷”:只要簽下蘇-57E的訂單,立刻奉上全套生產技術,甚至建議印度直接用現有的蘇-30MKI生產線改裝投產。
最震撼的是,俄方罕見地同意開放戰機源代碼,允許印度自主整合國產導彈和航電系統,連隱身涂層配方都能商量。這種“技術裸奔”式的交易,連美國對鐵桿盟友以色列都未曾有過。
俄方方案充滿緊迫感:先交付20-30架整機應急,3-4年內在印度斯坦航空的工廠啟動本土化生產,承諾實現40-60%零件印度制造。
印方可以自由嵌入國產“阿斯特拉”導彈、“維魯帕克沙”雷達等裝備。表面看,這完美契合莫迪的“印度制造”戰略,但魔鬼藏在細節里——俄自用版蘇-57與出口型蘇-57E是否存在性能閹割?
俄媒輕描淡寫說“沒本質區別”,可當年蘇-30MKI與俄軍自用版的差距記憶猶新。
印度空軍的危機感在今年五月達到頂峰。代號“辛多爾”的空襲行動中,巴鐵空軍用殲-10C配合預警機數據鏈,竟一舉擊落6架印軍戰機,包括3架天價購入的法國“陣風”。
這場空戰扒開了印度“萬國牌”空軍的遮羞布——俄制、美制、法制、以色列制裝備各自為戰,系統互不兼容,指揮鏈路混亂。而對手巴基斯坦的“中式作戰體系”卻行云流水。
更深層的恐慌來自東方。福建艦搭載的殲-35已實現量產,其0.01平方米雷達反射面積和1500公里作戰半徑,搭配空警-600預警機,在西太平洋形成移動堡壘。
反觀印度國產AMCA隱身戰機還停留在圖紙階段,F-35的采購請求被美國“已讀不回”。空軍31個中隊對42個的編制缺口,逼得印度只能抓住俄羅斯拋出的蘇-57這根“救命稻草”。
拋開營銷話術,蘇-57確實是款特色鮮明的五代機。其六組雷達天線組成的“松鼠”系統,能實現400公里超遠探測和多目標跟蹤,機翼的L波段雷達專克隱身涂層。
最新改進型配備二元矢量噴口發動機,不開加力即可超音速巡航,空戰機動性碾壓西方多數機型。在烏克蘭戰場,它曾遠程標記8個S-300陣地,配合高超音速導彈實施精準清除。
但隱身在蘇-57身上打了折扣——外露的發動機葉片像黑夜里的手電筒,被探測距離比殲-35高出數倍。
俄工程師倒是直白:“隱身不夠,雷達來湊!”不過當對手是擁有量子雷達和太赫茲探測技術的殲-35時,這種自信還剩幾分?更現實的可能是,印度獲得的蘇-57E,將成為巴鐵未來殲-35艦載機的活靶子。
軍備競賽的多米諾骨牌
印度的豪購正觸發連鎖反應。
巴基斯坦的應對策略清晰:加速列裝殲-10C和梟龍Block4,引進空警-500預警機形成體系作戰;無人機領域依托中巴經濟走廊,實現YIHA-Ⅲ無人機三天一架的量產速度;更傳出采購殲-35和紅旗-19反導系統的意向。
而中國海軍第三艘航母福建艦入列,標志著中國進入三航母時代,殲-35年產量向80架邁進。
諷刺的是,印度一邊簽軍購大單,一邊面臨軍費結構性矛盾:2025年國防預算雖提高9.53%達6.81萬億盧比,但養老金和工資吃掉23.6%,僅26.4%用于裝備采購。
所謂“印度制造”雄心下,本土軍工卻連蘇-30MKI的組裝都拖沓低效,光輝戰機折騰三十年未量產。源代碼在手,但能消化多少?
福建艦的電磁彈射器再次啟動,殲-35呼嘯升空;伊斯蘭堡的無人機工廠流水線上,又一架察打一體無人機完成檢測;新德里郊外的機庫內,技術人員對著蘇-57的俄文說明書皺眉搖頭。
南亞的權力游戲從來不只是武器的競賽——當巴基斯坦用三天造出一架無人機時,印度還在為三十年磨不出一架國產戰機找借口。砸錢買來的“技術自主”,終究騙不過喜馬拉雅山上空的雷達波。
參考信源:蘇-57與F-35在印度航展“同臺亮相”,印度會怎么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