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少年登四姑娘山意外身亡,野外用卡式爐燒烤爆炸導致7人受傷……夏日已至,許多人投身戶外運動放松身心,然而熱度之外,各式各樣的安全事故也大幅增加,令人心憂。
網絡配圖
戶外運動從來難以“說走就走”。山地徒步、馬路騎車、水上槳板等運動,看似簡單,實則要面對頗為復雜的戶外環境,“門檻”不低。面對陌生的地形、變化的氣候、時有時無的信號,盲目跟風、逞一時之勇,極易把“小錯誤”放大成“高風險”。從世界范圍來看,無論是初入門的“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老炮”,戶外運動前都須做好充分準備,從理論知識到環境適應逐級進行探索提升,方能真正享受自然。但眼下的“戶外熱”,很多參與者缺乏對自然的起碼敬畏,相關知識幾乎全靠旅游廣告和網絡熱帖。一些平臺也推波助瀾,大肆傳播“人生的第一座雪山”等內容,輿論喧鬧中,風險意識被拋之腦后。
戶外運動產業鏈十分漫長,涉及裝備租售、路線策劃、培訓領隊、保險服務等多個環節,監管難度不小。同時,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的流動與運動水平的提升,原本的高海拔、深峽谷、湖中島等“冷門區域”,正變得越來越熱鬧,相關的管理制度亟待更新。隨著環保進步、水質改善,許多城市河湖也成了游泳、跳水、釣魚甚至皮劃艇、摩托艇競速的打卡地。至于這樣的水上活動合不合規則相對模糊,也存在監管的真空。
按照體育產業的發展規律,一個國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后,人們對非傳統型體育活動的接受程度會大幅增強,個別項目可能成長為不容忽視的細分產業。我國自2019年人均GDP首次超過1萬美元以來,小眾戶外運動逐漸走向爆火,這背后,是中國年輕一代生活水平提升、健康觀念進步以及消費能力升級的大背景。面對戶外運動流行衍生的風險,監管還是宜疏不宜堵,應當通過完善治理體系,明確各類自然資源空間的使用邊界和責任歸屬,厘清“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在明晰規則之上,加大對于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倒逼組織者、引導者、傳播者、參與者端正態度,自覺把安全作為底線。
戶外天地廣闊,但不容散漫盲從。完善規則,做足功課,把對自然的熱愛,轉化為理性的行動,才能確保乘興而去,安全而歸。
(于言鋒)
編輯/汪浩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