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眼里,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身為美國鐵桿盟友的歐盟可以說深有體會!
最主要的是,特朗普親口說了一件讓歐盟接受不了的殘忍真相,那就是在新一輪的科技霸權里,尤其是量子技術領域的巨額資金池里,美國一家就占了一半,中國占了四成。
然而,反看歐盟僅僅只占了5%,這直接讓想要占蛋糕的歐盟傻眼了,按照這個情況,歐盟可能連湯都喝不上。
歐盟窘境
很多人把特朗普看作歐洲的噩夢,其實他只是那個把火開到最大的廚子,他用最粗暴的方式給歐洲人上了一課:哪有什么盟友,不過是生意。
幾十年來,歐洲在安逸中昏昏欲睡,心安理得地躺在美國的保護傘下,他們似乎忘了這世上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更沒有無條件的庇護。
當你的安全命脈攥在別人手里,你的經濟脊梁骨自然也硬不起來,俄烏沖突就是最好的例子,歐洲為了所謂的“價值觀”咬牙切斷了便宜的俄羅斯天然氣,轉頭含淚買下貴上幾倍的美國船貨,能源價格飛天,工廠倒閉,通脹爆表。
到最后賺得盆滿缽滿是隔岸觀火的美國,而在凜冽寒風中瑟瑟發抖的是那些被“政治正確”捆綁的歐洲企業。
這不是陰謀,而是陽謀,是力量失衡下的必然,美國利用自己的霸主地位順理成章地將安全保護兌換成了經濟利益,它不是在“背刺”誰,它只是在忠實地執行“美國優先”。
而歐洲在這場“盟友”的幻夢里,早已失去了獨立行走的能力,淪為被緩慢抽干養分的經濟附庸,在全球私人量子技術投資中,美國獨占50%以上,中國拿走40%,而歐盟僅獲得約5%。
這個數據如冷水潑面——量子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超越傳統計算機數個量級,將徹底重塑從國防安全到藥物研發的各個領域。
“新一輪技術競賽已打響。歐洲能否從過往失敗中吸取教訓?”美國政治新聞網的發問直指歐盟痛處,盡管歐洲量子科學出版物數量全球居首,芬蘭量子公司IQM的創始人仍憂慮,畢竟科學優勢未能轉化為市場競爭力。
然而,這熟悉的一幕曾經在人工智能領域上演,基礎科研階段群星閃耀,一度領跑世界,可一旦賽道進入需要海量數據、巨額資本和產業化落地的沖刺階段,就迅速被中美兩個超級玩家甩開,最終“起跑領先,中途掉隊,終點消失”。
如今,在決定第四次工業革命歸屬的量子技術領域,歷史正在精準地重演,它清晰地表明歐洲的困境并非偶然的、某個產業的失敗,而是一種系統性的、反復發作的頑疾,病根深植于肌體內部。
將一切歸咎于中國是歐洲政客們最愛開的藥方,但這不過是找錯了病根開錯了藥,真正的病灶源于內部的嚴重失調。
病因在自身
要知道歐洲不缺頂尖的“大腦”,科研能力世界一流,但連接“大腦”和“四肢”(產業)的神經系統卻近乎癱瘓,無數絕妙的創新想法死在了從實驗室到流水線的“死亡之谷”里,這是一種根本性的機制缺陷。
還有面對外部挑戰,歐盟這個組織更像一個貌合神離的合唱團,成員國各自為政,人人想保存實力,無法在關鍵時刻形成統一規劃和集中投入。
其對外戰略則陷入了精神分裂般的前后矛盾,在“聯美制華”和“務實合作”之間劇烈搖擺,最終兩頭不討好,讓自己被夾在最尷尬的戰略夾縫中。
最致命的是歐盟始終沒看清,誰才是那個對其進行戰略絞殺的真正對手,它把拳頭揮向了看似“競爭者”中國,卻渾然不覺整個“病毒源”,恰恰是它一直依賴的“盟友”——美國。
當歐洲在自我消耗時,大洋彼岸的“盟友”又在做什么呢?
抽血
美國基于純粹的交易主義和“美國優先”原則,它的每一步棋都在加劇歐洲的情況,美國一邊要求歐洲對華強硬,一邊又死死捂住自己的核心技術,絕不與歐洲分享。它要的不是一個強大的盟友,而是一個聽話的、被閹割了科技競爭力的附庸。
歐洲被困在這盤棋的中央動彈不得,眼睜睜看著中美在棋盤兩端落子如飛,自己卻只能在邊緣地帶充當兩顆棋子碰撞時的緩沖,或者說炮灰。
那5%的量子份額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它預示的是歐洲可能在下一輪科技革命中,被徹底踢出牌桌的命運。
這片曾經誕生了牛頓、愛因斯坦,點燃了工業革命之火的土地,如今正面臨一個最殘酷的現實:它引以為傲的一切正在變成歷史。
“天塌了”或許夸張,但歐洲頭頂那片由科技、工業和全球影響力構成的天確實已經塌了半邊,如果它繼續沉浸在往日的榮光中,繼續依賴那把既能遮雨又能吸血的美國傘,繼續在無休止的內部扯皮中浪費時間,那么它的未來幾乎是注定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