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眼結構清晰成形,丹娜絲即將爆發式增強
隨著熱帶洋面海溫維持在高位,以及大氣層結穩定支持深厚對流的發展,2025年第4號臺風“丹娜絲”在7月5日白天呈現出加速加強的態勢。衛星云圖上,中心位置的對流云團爆發密集,云頂溫度顯著下降,風眼結構初步顯現,外圍螺旋雨帶也逐步纏繞組織,臺風結構變得更加緊湊有力。
丹娜絲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完成這樣的結構進化,關鍵原因之一是其北側高空環境正在變得更加有利。東北方向的TUTT(熱帶上層對流槽)正在西移靠近,為丹娜絲北側提供更為通暢的高層出口氣流。這種“抽氣機效應”使得臺風中心的上升氣流更加旺盛,增強系統自我維持和強化的能力。
不止如此,預計未來24到48小時內,高空還可能形成極向急流,進一步改善丹娜絲北部出流條件。如果這一結構完全建立,那么臺風將進入“快速加強窗口期”,在跨越臺灣海峽過程中強度可能迅速跳升,邁入強臺風門檻。目前,“丹娜絲”即將接近臺灣地區海峽區域,其風雨影響已經開始鋪展開來。從結構趨勢看,不論是否直接登陸臺灣,其外圍暴雨系統都將覆蓋中北部和東部,局地強風、暴雨乃至局部海域巨浪已不可避免。而在越過海峽之后,它將在福建、浙江一帶帶來新一輪風雨沖擊,登陸地點、強度變化均需持續關注。
二、路徑將走罕見倒插門,浙閩臺皆為重點影響區
此次臺風路徑的變動尤為復雜,正是受到了多重天氣系統的“拉扯”。副熱帶高壓目前正處于動態調整階段,先是西側減弱、東側維持強度,這使得丹娜絲最初階段呈現出一種“北偏東”的快速移動趨勢,很可能從巴士海峽至臺灣海峽一帶切入,在其間不排除正面登陸臺灣的可能。但這還不是終點。隨著臺風向北推進,西側副高將快速恢復乃至增強,取代東側成為引導系統的主導力量。這種形勢下,臺風就會“西折”——從最初的東北偏北路徑轉為西北方向移動,因此從臺灣到浙江、福建沿海構成連續性風雨影響鏈條。
在這種倒插門路徑設定下,登陸浙閩沿海的時間點可能出現在7月8日前后,可能在午夜或白天時段。受影響的將不僅僅是登陸點附近地區,還包括整個東南沿海尤其是臺州、福州、溫州、廈門、寧德等市,強降雨、大風、大浪等綜合性災害風險較高。據模擬路徑集合顯示,不少模式趨向于認為丹娜絲將以強熱帶風暴或臺風級別靠近福建沿海,登陸后依舊保有較強風雨能量,可能深入內陸,向江西、浙江西部推進,進一步與大陸雨帶形成耦合,造成強降雨連片暴發的格局。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次臺風登陸可能疊加季風水汽北抬,帶來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尤其在閩北、浙南山區,暴雨沖刷風險高,山洪、滑坡等地質災害威脅明顯提升,需要盡快做好防范準備。
三、廣東成為“壞臺風”副產區,高溫持續拉響警報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臺風丹娜絲醞釀與加強的同時,地處其西南側的廣東卻反而在遭受酷熱炙烤。這正是“壞臺風”現象的典型體現。當臺風系統強大時,其外圍不僅會有大范圍雨帶,也會在風眼西南側帶來一片下沉氣流區。這個下沉區恰好覆蓋廣東大部。由于氣流下沉過程中干燥加熱、壓縮升溫,加之本地地表長時間陽光暴曬,導致地面氣溫持續飆升。像是一臺“空調外機”,將所有熱量推向陸地,形成晴熱少雨、濕度低但氣溫高的極端天氣。
在接下來的數天內,珠三角、粵西、粵東將普遍進入35℃以上的高溫狀態,部分區域可能突破38℃甚至局地達到40℃,高溫紅色預警不排除啟動可能。與此同時,晴空輻射使得體感溫度更高,配合較低濕度,極易引發中暑、脫水等健康問題,公眾尤其是戶外工作者和老幼體弱者需格外注意防暑降溫。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種天氣條件下,用電需求快速上升,廣東地區電力負荷恐將連續攀升。同時,持續高溫也可能帶來局部干旱風險,尤其對正值關鍵農期的南部農業區影響明顯。廣東雖未受臺風風雨直接影響,卻因為“壞臺風”機制處在另一個極端中,一邊是臺風暴雨傾瀉,一邊是高溫烘烤炙烤,可謂“風火兩重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