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明刻· 啟明:
以民族創新破局,以中國方案濟世,中國替奈普酶貢獻全球卒中救治新方案
過去二十年,中國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研究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起步到引領的跨越式發展。6月14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缺血性腦血管病再灌注治療創新藥物與方法”入選2024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該研究成果實現了中國溶栓治療的突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求,向徹底解決溶栓治療難題邁出堅實的一步。
其中,王擁軍教授團隊主導的“TRACE系列研究”成果閃耀國際頂刊,為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帶來重要突破。其核心藥物替奈普酶的自主研發和成功應用,更體現中國生物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立自強”。“中國方案”得到國際廣泛認可,這也體現了中國在全球卒中研究領域的領導地位不斷增強,尤其是在影響循證實踐和指南制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BMJ評價)。
本期內容將全景展現“從跟跑到領跑,中國替奈普酶的民族創新之路”,讓我們共同見證這一改寫卒中治療格局的征程。
一、生死時速的戰場,直面中國AIS溶栓治療困局
從1990年到2021年,全球卒中負擔不斷加重,2021年卒中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1]。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發生后,患者每分鐘可損失約190萬個神經元、140億個神經突觸,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與功能喪失[2]。針對AIS的救治而言,時間即生命,時間即大腦,盡快進行再灌注治療是AIS救治的關鍵。同時,提高腦梗死再灌注率及靜脈溶栓比例也是踐行“健康中國行動”的重大舉措。
二十年前,全球對于卒中的認識尚處于初級階段,治療手段有限,患者預后較差。在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治療領域,長期存在藥物選擇有限、給藥過程繁瑣、治療時間窗狹窄等難題,廣大中國患者的需求仍未滿足。這些問題不僅是中國醫療技術的瓶頸,更是關乎國民生命健康的難題。
二、破局:中國創新“四箭齊發”,終結1藥時代!
從1到4的“逆襲”:中國替奈普酶的崛起,結束二十年困境
近年來,卒中救治的關鍵一環——靜脈溶栓藥物的研發與驗證,迎來了中國智慧的重要突破。王擁軍教授帶領團隊積極創新驗證新型靜脈溶栓藥物在卒中領域的臨床應用,包括中國自主研發的替奈普酶在內,已有三種新型溶栓藥物成功通過國家審批,應用于臨床。這一系列突破,使我國溶栓藥物選擇實現了從“1種”到“4種”的歷史性飛躍。
其中,王擁軍教授團隊主導的TRACE-2研究比較了中國替奈普酶與阿替普酶在發病4.5h時間窗內治療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3]。這項研究發表在
The LANCET雜志,不但 為 中國 替奈普酶作為 卒中治療新選擇 提供了 堅實的 循證醫學證據, 也使其成為國內卒中領域首個上市的替奈普酶,結束了第三代溶栓藥物二十年無法在我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的現實困境。
高質量薈萃分析:替奈普酶治療與更高的良好功能預后比例相關
為進一步驗證替奈普酶的療效與安全性,《中國卒中學會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指南2024》編寫組進行的薈萃分析納入了對比卒中發病4.5h內替奈普酶與阿替普酶有效性與安全性的5項III期臨床大型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在AIS患者的靜脈溶栓治療中,替奈普酶組與阿替普酶組相比,3個月時mRS評分0~1分的患者比例更高(圖1),同時,癥狀性顱內出血的發生率和3個月死亡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4]。
圖 1. 替奈普酶與阿替普酶治療4.5 h時間窗內急性缺血性卒中3個月極好功能結局(mRS評分0~1分)RR[4]
基于充分的循證證據,《中國卒中學會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指南2024》推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如NIHSS評分≥4分,無論年齡,在已知發病后4.5 h內可開始治療,均應考慮使用替奈普酶或阿替普酶進行靜脈溶栓治療(Ⅰ類推薦,A級證據)[4]。
此外,另一項納入11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同樣顯示,與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與更高的良好功能預后可能性顯著相關(RR 1.05,95%CI 1.01-1.10,P=0.012),且3個月時的殘疾程度更低(cOR 1.10,95%CI 1.01-1.19,P=0.034),兩組癥狀性顱內出血發生率、3個月死亡率相似[5]。
更高單鏈含量奠定質量標準,TTT-AIS研究力證中國替奈普酶安全性
相較于阿替普酶,替奈普酶具有更長的半衰期、更高的纖維蛋白特異性和更強的溶栓活性,臨床應用上更為方便。此外,中國替奈普酶單鏈含量高達75%,為質量標準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礎[6],保證了其安全性優勢。
為進一步探索中國替奈普酶在真實世界中的安全性和療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董強教授、程忻教授團隊牽頭,發起TTT-AIS研究。研究共納入1113例接受中國替奈普酶治療的AIS患者和2360例接受阿替普酶治療的患者。通過傾向性評分匹配(PSM),1113例接受中國替奈普酶治療的AIS患者與1113例接受阿替普酶治療的患者進行匹配[7]。結果顯示,兩組在癥狀性顱內出血(sICH)發生率(1.8% vs. 1.98%,P=0.864)及其他安全性結局方面無顯著差異;在任何顱內出血發生率方面,較阿替普酶,中國替奈普酶治療組的發生率顯著更低(2.07% vs. 4.04%,P=0.012)[7]。在療效方面,較阿替普酶,中國替奈普酶治療組90天mRS 0-1分(72.03% vs. 66.73%,P=0.012)和0-2分(80.9% vs. 74.76%,P=0.001)患者比例顯著更高[7]。綜上所述,中國替奈普酶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性良好,不增加sICH風險,且顱內出血發生率更低[7]。
總而言之,作為國內首個上市的第三代靜脈溶栓藥物,中國替奈普酶的療效和安全性均得到高質量研究驗證。其成功研發及臨床成果,不僅是我國從醫藥大國邁向醫藥強國征程中的關鍵一步,更標志著中國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治療水平躋身全球第一梯隊,成為該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循證醫學突破。
三、領跑:引領卓越,民族創新成果惠及萬家
上述究已從療效與安全性等維度,充分驗證了中國替奈普酶的治療價值。在此堅實基礎上,中國研究者的探索腳步從未停歇,持續深入挖掘中國替奈普酶的優化治療策略與拓展應用場景,致力于破解缺血性卒中領域的關鍵難題,助力全民腦健康水平的提升。
從“來不及救"到“來得及救”,TRACE-3研究首次成功拓展靜脈溶栓時間窗至24h
對AIS患者來說,時間就是大腦。傳統的靜脈溶栓時間窗狹窄,需要患者在4.5小時之內接受溶栓治療,這一時間限制間接導致67%-75%的卒中患者痛失救治良機[8]。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王擁軍教授團隊開創性融合前沿影像學與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首次成功驗證了將中國替奈普酶靜脈溶栓時間窗拓展至24小時(TRACE-3研究)[9]。結果表明,距最后正常4.5-24h的大血管閉塞患者,若灌注影像顯示仍有可挽救的半暗帶,在不具備取栓的情況下,使用中國替奈普酶溶栓是安全的,且可以明顯改善患者預后[9]。NEJM同期述評稱贊TRACE-3研究是AIS治療領域激動人心的進展,具有深遠的全球意義[10]。
橋接、反橋接治療方案升級,中國循證解決世界難題
在橋接取栓領域,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楊清武教授和資文杰教授團隊牽頭、全國共39家卒中中心參與的BRIDGE-TNK研究,其結果在2025年5月發表于
NEJM,并同步于歐洲卒中組織會議(ESOC 2025)開幕式全體會議向全球發布。研究顯示 ,在取栓術前應用中國替奈普酶可顯著改善患者90天功能預后;此外,與對照組相比,中國替奈普酶靜脈溶栓使取栓術前即獲成功再通比例提高5.2倍,縮短從穿刺到再通時間至55分鐘(較對照組提速14%),并可減少球囊擴張、支架植入術等手術操作。該研究在全球范圍內首次證實發病4.5小時內大血管閉塞性卒中患者接受中國替奈普酶橋接治療優于直接取栓,為替奈普酶在橋接的指南推薦升級提供關鍵研究證據 [ 11 ] 。
在反橋接治療領域,2025年7月5日,在中國卒中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暨天壇腦血管病會議期間,ANGEL-TNK研究重磅發布,并同步在線發表于國際頂級醫學期刊JAMA。該研究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繆中榮教授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霍曉川主任發起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研究顯示,在發病4.5-24小時內的LVO且獲得成功再通的中國人群中,動脈內使用中國替奈普酶治療增加90天極好功能(mRS 0-1)恢復的比例,且安全性良好,不增加癥狀性顱內出血風險。該研究為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策略增添了強有力的新證據,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和科研價值。
研究有終點,探索無止境。回首過去,中國替奈普酶上市后,先后獲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急性缺血性卒中兩大適應癥,展現出廣泛的適用性和重要的臨床價值。迄今為止,已有超30萬患者受益于中國替奈普酶的治療。尤為振奮人心的是,中國替奈普酶已經成功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是中國目前*唯一腦梗、心梗適應癥雙醫保的替奈普酶,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用藥負擔,惠及更廣大患者群體。
疾病無國界,患者無國界。放眼世界,中國溶栓藥物憑借占據全球產能50%以上的雄厚實力,重塑了國際靜脈溶栓領域的格局,成為推動該領域進步的關鍵力量。依托國內積累的成功經驗,一系列扎實的臨床數據,中國替奈普酶正加速邁向國際舞臺,“明”響全球,引領世界血管神經病學實踐的改變。
*截止日期:2025年7月5日
參考文獻:
[1]GBD 2021 Stroke Risk Factor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troke and its risk factors, 1990-2021: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Lancet Neurol. 2024;23(10):973-1003.
[2]“移動卒中單元”中國專家共識2019.中華神經創傷外科電子雜志,2019,5(01):5-10.
[3]Wang Y, Li S, Pan Y, et al. Tenecteplase versus alteplase in acute ischa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 (TRACE-2): a phase 3,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ity trial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Lancet. 2023 Apr 1;401(10382):1078.
[4]中國卒中學會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指南2024.中國卒中雜志,2024,19(12):1460-1478.
[5]Palaiodimou L, Katsanos AH, Turc G, et al. Tenecteplase vs Alteplas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in 4.5 Hou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Neurology. 2024;103(9):e209903.
[6]丁有學,等. SEC-HPLC法測定rhTNK-tPA單鏈含量. 藥物分析雜志,2014,34(7):1208-1211.
[7]Liu Y, Lu G, Li D, et al. Tenecteplase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in China: a real-world, multicentre, ret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Stroke Vasc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3, 2024.
[8]高燕燕,閆妍,包金崗,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時間窗演變:文獻回顧與未來展望.空軍軍醫大學學報,1-15.
[9]Xiong Y, Campbell BCV, Schwamm LH, et al. Tenecteplase for Ischemic Stroke at 4.5 to 24 Hours without Thrombectomy. N Engl J Med. 2024;391(3):203-212.
[10]Lee VH. Small Step or Giant Leap? Expanding the Acute Stroke Thrombolysis Window to 24 Hours. N Engl J Med. 2024;391(3):273-275.
[11]Qiu Z, Li F, Sang H, et al. Intravenous Tenecteplase before Thrombectomy in Stroke. N Engl J Med. Published online May 21, 2025.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