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731》尚未公映,舉報之聲已然響起。
有人高呼“太血腥,別讓孩子看!”
可回溯80年前,731部隊以活人做實驗,尤其對兒童下手時,誰曾想過為他們遮住雙眼?誰給予過他們閉眼的權利?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731》未上映先遭投訴
電影《731》定于月底上映,恰逢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日,這一時間點選得可謂堅定有力。
然而,影片還未正式亮相,國內已有部分家長打著“保護未成年人”的旗號率先發難。
“孩子看了肯定要做噩夢!”
某育兒社區中,一位母親的帖子引發上百點贊。
她貼出《731》預告片截圖,畫面僅是一扇結滿霜花的玻璃窗,后方人影晃動模糊,配文強調“此類血腥鏡頭應予封禁”。
她或許沒看到評論區那條令人深思的留言:“1940年哈爾濱平房區,被推進實驗室的孩子,連做夢的機會都沒有。”
有趣的是,這些家長對于“血腥”的敏感度,竟會因內容不同而產生明顯差異。
短視頻平臺上,“抗戰神劇”里血肉橫飛的畫面播放量輕松破億,家長們樂呵呵陪著孩子圍觀。
但轉頭一看《731》預告片中并無鮮血四濺,僅以光影暗示解剖場景,反倒集體焦慮起來。
這種對歷史認知的“分裂”,讓人想起2017年一封反對孩子學習劉胡蘭事跡的家長信,理由同樣是“怕嚇著孩子”。
難道在某些人心目中,真實的歷史教育必須包裹厚厚的糖衣,變成無害的童話才好?
諷刺的是,這部被冠以“血腥”標簽的影片,預告片里甚至沒有一滴鮮紅的血液。
導演手法精妙,用凍傷實驗凝結的霜花替代噴涌的鮮血,手術刀劃破皮膚的過程全憑光影呈現,克制程度堪比紀錄片。
攝制組在哈爾濱731遺址實地拍攝期間,一位幸存者后代觀看部分素材后,眼圈泛紅地說了一句:“這比我爺爺親口講述的經歷,溫和多了。”
反對聲中,還夾雜著一些更“高調”的說法。
“會影響中日關系!”
這類言論在網絡上居然也獲得不少支持。
翻開歷史檔案看看:1972年中日建交之際,周恩來總理就明確指出“731部隊罪行不容回避”。
2015年安倍晉三訪華時,拒絕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恰恰是日本方面。
真正破壞兩國關系的,從來不是對真相的揭示,而是加害方對自身罪行的回避與否認。
這道裂痕,是拒不認賬者親手挖下的。
“孩子太小承受不了!”——這話聽起來冠冕堂皇。
但現實中呢?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內,常有父母帶著小學生靜靜參觀,孩子們注視著骸骨墻上清晰的彈孔,神情嚴肅。
731遺址那面刻滿姓名的紀念墻前,中學生們一筆一畫認真抄錄陌生的名字。
這些孩子并未被“嚇壞”,他們的眼神里反而沉淀下某種東西。
那是被過度“保護”的成年人可能早已遺忘的,歷史的分量。
日本民眾反應
國內爭論不休,海對面也掀起波瀾。
東京某論壇上,#抵制731電影#話題24小時內突破百萬條。
有人放言要“讓中國劇組付出代價”,有人狡辯稱“那不過是醫學研究罷了”。
卻沒人敢正視哈爾濱731遺址紀念館玻璃柜中泛黃的實驗日志。
上面寫著“原木(活體材料)編號103號,死于鼠疫注射后第72小時”,墨跡至今未褪。
這種“集體失憶癥”在日本已成頑疾。
教科書中將細菌戰輕描淡寫地稱為“防疫研究”,靖國神社供奉的731部隊戰犯牌位前,鮮花從未斷絕。
聽聞《731》定檔7月31日,日本外務省發言人回應曖昧:“希望不影響兩國友好氛圍。”
這話聽著耳熟。1998年日本首相小淵惠三參觀731遺址,面對受害者名單墻,沉吟良久只說出一句“很遺憾”。
當然,并非所有日本人都選擇沉默。
大阪一個市民團體辦公室里,78歲的松村康正老人正在整理從美國國家檔案館復印來的731部隊檔案。
他指著文件上“人體耐寒極限測試”的記錄,嘆息道:“中國電影拍的不是虛構故事,是我們民族欠下的債。”
劇組的努力
為了完成這部電影,攝制組成員投入了巨大精力。
安達試驗場氣溫低至零下四十度,足以凍掉下巴。
王俊凱裹著三層棉衣仍瑟瑟發抖,為拍攝“凍傷實驗”鏡頭,他不得不將手臂暴露在寒風中,拍一條就失去知覺。
“導演說當年那些人連件完整的棉衣都沒有,”他在采訪中哽咽,“我們這點冷算得了什么?”
不遠處的布景前,姜武盯著道具組復刻的解剖臺,久久不愿離開。
這位銀幕硬漢,在拍攝這場戲時情緒崩潰三次。
為何如此?那臺上的搪瓷盤、生銹的手術刀,連螺絲釘規格都與731遺址中的文物完全一致。
“真不是演出來的,就覺得那些冤魂就在旁邊盯著,”他事后回憶,“你敢演砸一個試試?”
導演趙林山辦公室里,十年來積累的史料堆成小山。
俄羅斯國家檔案館復印的細菌戰報告、幸存者后代提供的家書,每一頁都貼滿泛黃便簽。
為還原731部隊那個細菌培養箱,包括箱體上“大阪制造”的鋼印,他甚至抵押了家中兩套房產。
趙林山苦笑一聲:“有個日本道具師說我瘋了,但他不懂,這些細節,是那3000多個連名字都沒留下的冤魂,最后的身份證明。”
731
7月31日這個日子,定得意味深長。
最初公布時,不少人勸趙林山:“換個吉祥日子吧?”
他指著辦公室墻上地圖,哈爾濱平房區被紅筆圈起:1933年這天,首批“原木”被送入那地獄般的場所。
這個日子,改不得。
電影發布會上,七十多件實物在玻璃展柜中
靜靜地泛著寒光。
鼠疫菌培養皿、凍傷實驗用的溫度計、刻著“馬魯他(活體材料)編號”的金屬牌……
這些沾滿血淚的“工具”,如今成為最堅實的歷史教材。
如同接種牛痘,那點活性病毒讓人胳膊疼幾天,卻能終身抵御天花。
這點痛,是為了免疫更深的遺忘。
電影首映邀請函上,印著一行小字:“獻給那些未能留下名字的人們。”
7月31日的電影院里,燈光熄滅的一瞬間,也許有人會想:80多年前的同一時刻,哈爾濱某個寒夜里,一個孩子最后看到的,或許是實驗臺上那盞慘白冰冷的燈。
那些喊著要舉報的家長,真該帶孩子去731遺址看看。
那些嚷嚷“影響關系”的人,真該翻閱那些發黃的檔案。
那些跳腳的日本右翼,更該走進紀念館好好瞧瞧。
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731這三個數字,更不是黑板上的粉筆字,說擦就能擦掉。
當銀幕上象征暴行的霜花開始融化,露出的不只是歷史的傷痕,更應是一個民族應有的那份清醒。
畢竟,能真正愈合的傷口,都要從你敢于直視它的那一刻開始。
結語
歷史教育不應粉飾太平。盡管真相沉重,卻是教會孩子理解責任與和平的必修課。過度美化和保護只會削弱歷史的分量。揭露731部隊的罪行并非破壞中日關系,真正的裂痕恰恰來自加害方對歷史的否認。唯有直面真相,才是對歷史最基本的尊重。
參考文獻:1.信網:《《731》月劇組亮相華表獎 借助影像讓歷史不被遺忘》2025-04-282.澎湃新聞:《電影《731》主創來哈參加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舉行的“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紀念活動》2025-04-083.中國青年網:《電影《731》定檔2025 揭露日本殘酷人體實驗罪行》2024-09-194.中國食品安全網:《可悲,王志文姜武電影《731》未上映遭抵制,網友:嚴查祖上三代》2025-06-305.人民日報:《人民日報刊文批家長反對學劉胡蘭:崇尚英雄是人性天然的光芒》2017-06-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