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后建檔,很多準媽媽搞不清社區建檔和醫院建檔的區別,甚至因為弄混跑了不少冤枉路。
其實,社區建檔和醫院建檔是兩碼事,作用和流程不一樣。
社區建檔也叫 “建小卡”,就是在你住的社區做個生育登記,相當于給寶寶報個 “戶口”。
以前要領一本《母子健康手冊》,現在很多地方手機上就能操作,更方便了。
核心作用:完成生育登記,領取社區專屬福利。
比如:免費的尿常規、唐篩或無創 DNA 檢查,部分地區還會發產檢優惠券。
需要的材料:懷孕的紙質彩超報告(要有胎心胎芽的那種)、前期所有檢查單、夫妻雙方身份證及復印件、結婚證、戶口本原件。
流程: 先打電話給社區醫院或直接去前臺問清楚,然后掛號、找醫生開登記單,掃碼填寫個人信息,提交材料就算完成了。
醫院建檔,決定你在哪產檢、在哪生娃,同時還能激活生育險,省不少錢。
核心作用:
1.鎖定醫院:選好想產檢和分娩的醫院,建檔后醫生會給你專屬的產檢計劃,每次檢查結果都記錄在案,方便跟蹤孕期情況。
2.激活生育險:完成建檔后,產檢和生孩子的費用就能走生育險報銷了。
需要的材料::身份證復印件、之前的檢查報告(血常規、尿常規、彩超等),有的醫院還需要社區建檔的《母子健康手冊》。
流程:掛號后去前臺找護士,領取建檔表格,填寫個人信息、既往病史等,量身高體重、測血壓,然后找醫生開單做檢查,最后把所有資料交給護士歸檔。
區別:社區 vs 醫院,到底先辦哪個?
時間順序:先社區建檔,再醫院建檔。
福利差異:社區建檔給的是 “地方性福利”,比如:免費檢查券;醫院建檔走的是 “生育險報銷”,直接省錢。
地域限制:社區建檔必須在你居住的街道辦或社區醫院辦;醫院建檔可以選你方便的任何一家有資質的醫院。
新手媽媽必看:避免踩坑的 3 個提醒
1.提前打電話咨詢:不管是社區還是醫院,建檔前一定先打電話問清楚需要什么材料、流程怎么走,尤其是外地戶口的姐妹,可能需要額外材料(如居住證)。
2.別混淆 “建檔” 和 “建卡”:有些地方 “建小卡”(社區)和 “建大卡”(醫院)是分開的,別以為建了一個就夠了,兩者都得辦。
3.保存好所有單據:建檔過程中拿到的檢查單、登記手冊、報銷憑證等,都要收在一個文件夾里,方便后續產檢和報銷時查找。
記住:不懂就問,提前準備,建檔沒那么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