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孝文化的發展中,漢朝無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漢朝皇帝們的謚號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相當尊崇孝道的王朝。除了劉邦和劉秀兩位開國皇帝之外,其他漢朝皇帝的謚號都以孝字開頭,諸如西漢的孝文與孝景帝,東漢的孝靈與孝桓帝等。之所以大力提倡孝道,不僅和漢朝將儒家文化抬升到國家正統思想有關,也與封建帝王們希望臣民們無條件的服從自己的統治有關。除此之外,漢朝提倡孝道,在當時很大程度上也是被迫之舉。
事實上最先重視孝道的并非漢朝,恰恰是以暴政而著稱的秦朝,秦朝不僅提倡孝道,甚至以法律的形式確定孝道。秦始皇本人似乎就非常重視孝道,在他還是秦王的時候,因為嫪毐的叛亂事件,他將嫪毐車裂,將同母異父的兄弟擊殺,將趙太后趕出皇宮。有人批評嬴政,說嫪毐好歹是他的“假父”,趙太后所生的好歹也是自己的兄弟,趙太后本人再有過失至少也是嬴政的生母,如此對待他們是有違孝道的。嬴政聽到之后,最終還是接回了太后。難以想象,這樣一位鐵血的皇帝,面對著輿論的壓力,他也不得不遵循孝道,由此可見秦朝是多么的重視孝道。然而秦朝重視孝道的原因并非是為了關愛老人,恰恰是因為它的暴政造成的。
商鞅變法之后,在富國強兵的幌子下,秦國全面強化對百姓的控制與汲取。如果說獎勵耕戰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增強軍隊的戰斗力,那么沉重的賦稅和徭役就和前兩者沒有半毛錢關系了。或者說秦國可能是富強了,但是這卻是建立在底層百姓的痛苦之上的。為了更好的控制百姓,商鞅通過法律的形式改變了秦人聚族而居的傳統,強迫大家族解體為小家庭。秦法中甚至規定,男性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獨門獨戶,否則賦稅就要加倍。
在大家族解體為小家庭的過程中,商鞅實現了一舉多得。不僅強化了政府對百姓的控制,也方便了對老百姓的盤剝。因為在面對一些不公正的問題時,小家庭是沒有能力反抗的。為了提倡法治,商鞅本人更是長期將孝悌、誠信、仁義等儒家思想視為社會的最大危害。加之商鞅向來主張百姓的生活水平不能太好,最好要控制在溫飽線上下,維持吃不飽餓不死的狀態。這使得單個的小家庭在勉強維持溫飽之后,沒有更多的財富贍養或孝順老人,而且秦人也不愿意贍養老人,自然就形成了老無所養的社會風氣。
漢初的賈誼就曾經說過,自商鞅變法開始,秦人就拋棄了禮儀,不知廉恥,社會風氣很壞。富裕的家庭里,兒子長大了就分家單過。貧窮的家庭里,兒子長大了就盼著入贅別家,整個社會缺乏人情味。這或許是秦王喜聞樂見了,一盤散沙的百姓確實方便控制,但是一旦出現危機,一盤散沙的百姓也不會形成向心力來保衛秦國。這種壞風氣一直持續到了漢朝初年也沒有本質的變化,這也是漢初統治者強調孝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秦政府并不認為是自己的問題造成了秦人的不孝,至少不會公開承認這些。秦王也不會認為是因為自己索取的太多讓百姓陷入了困苦,因而無力孝順父母,他只會認為是百姓自己的問題。然而成千上萬的老人生活一旦陷入困苦就會成為社會問題。為了強迫百姓孝順父母,秦國只好以法律的形式督促百姓盡孝,而且對于不孝的懲罰還很嚴厲。
可笑的是,底層民眾似乎對此也是不明真相,相當多的老人在生活困苦之時,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因為自己被剝削的太厲害了,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兒女不孝順才造成了自己的困苦,因而他們常常按照秦法的規定,將自己的兒女告上了公堂。不得不說,在玩弄權術和整治百姓這一塊,商鞅確實是有一套的,鄙視孝道的人卻在法律中寫入了孝道,這也成為了那個時代里最大的笑話。
(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聊讀書心得,交天下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與關注帆哥的人文小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