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申
在戰國那風云激蕩、波譎云詭的歷史長卷中,宣太后宛如一顆璀璨而獨特的星辰,以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和卓越非凡的政治手腕,在秦國乃至整個戰國的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且難以磨滅的印記。
宣太后,羋姓,約在楚宣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誕生于楚國丹陽的宗室之家。楚國,這片充滿浪漫與神秘色彩的土地,賦予了她與生俱來的聰慧靈秀與高貴氣質。彼時的楚國,在楚威王的統治下,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然而,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隨著楚威王熊商的溘然離世,楚懷王熊槐登上了王位,為了鞏固與秦國的聯盟,楚國與秦聯姻,年僅16歲的羋氏,帶著對未知命運的憧憬與忐忑,告別了熟悉的故土,踏入了秦國的宮廷,成為秦惠王嬴駟之妃,被封為“八子”。
初入秦宮,這座華麗卻又暗藏玄機的宮殿,對年輕的羋氏而言,既是機遇的搖籃,也是充滿挑戰的戰場。在這個權力交織、人心叵測的地方,她憑借著自身的智慧與堅韌,在復雜的宮廷斗爭中逐漸站穩腳跟。此后的歲月里,她接連為秦惠王誕下一女三子,每一次新生命的降臨,都仿佛為她在秦宮的地位增添了一份穩固的基石。17歲時,她生下長女嬴氏,這位公主日后遠嫁燕國,成為燕昭王后,在燕國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20歲時,長子嬴稷呱呱墜地,也就是后來威震天下、在位長達五十六年的秦昭王;之后又誕下次子嬴悝,獲封高陵君;幼子嬴芾,被封為涇陽君。在秦宮的日子里,她一面悉心照料著子女,一面悄然觀察著宮廷中的權力更迭,在不動聲色中暗自積蓄力量,等待著屬于自己的時代來臨。
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溘然長逝,秦惠文后魏氏所生的嫡長子、太子嬴蕩,年僅19歲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即秦武王。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一場突如其來且極具戲劇性的變故,如同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瞬間在秦國朝堂激起千層浪。右丞相樗里疾率領兵車百乘進入周都洛陽,雄心勃勃的秦武王竟在東周太廟貿然舉龍文赤鼎,試圖彰顯秦國的強大。然而,命運卻在此刻無情地轉折,秦武王不幸因舉鼎絕臏,猝死當場,年僅23歲,且未留下子嗣。
秦惠文后魏氏聽聞噩耗,心急如焚,立刻擁立庶長子嬴壯為秦王,左丞相甘茂也堅定地站在了她這一邊。此時,局勢變得錯綜復雜,右丞相樗里疾尚在護送秦武王靈柩從洛陽返回咸陽的途中,秦國的權力中樞陷入了短暫的混亂與動蕩。而遠在燕國為質的羋八子長子嬴稷,命運的齒輪也在此刻開始了悄然轉動。趙武靈王得知秦國的變故后,出于引發秦國爭位之亂,從而削弱秦國實力的目的,采納了樂毅的計策,派遣代郡郡相趙固,以最快的速度將嬴稷送回秦國。
彼時38歲的羋八子,憑借著多年在宮廷中積累的敏銳政治洞察力,迅速意識到這是一個改變命運、為兒子贏得王位的千載難逢的機會。她與異父弟魏冉以及外甥向壽等人秘密謀劃,試圖策反與甘茂爭權的樗里疾。在那個風云變幻、各方勢力暗流涌動的時期,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角逐悄然拉開了帷幕。羋八子深知,這是一場不容有失的博弈,她憑借著卓越的口才與智慧,穿梭于各方勢力之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成功說服了樗里疾。在她的精心策劃與巧妙運作下,舉兵叛亂的計劃逐步成形,猶如一張緊密的大網,悄然向對手籠罩而去。
而左丞相甘茂,在察覺到局勢的微妙變化后,審時度勢,為了自身的前途與秦國的穩定,經過一番權衡,最終率領百官倒戈。秦王嬴壯與同母弟嬴雍,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雖率領擁戴者頑強抵抗,但終究寡不敵眾,無奈逃出咸陽。最終,嬴稷成功篡位,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即秦昭王。然而,此時的秦昭王年僅19歲,尚未舉行冠禮,按照秦國的傳統,不能親政。羋八子順勢執掌朝政,自號“宣太后”,同時任命同母異父的兄弟魏冉輔政,就此開啟了屬于她的輝煌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政治時代。
宣太后掌權后,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與卓越的領導才能。她重用親戚,精心組建了以魏冉、羋戎以及兒子嬴悝、嬴芾為核心的“四貴”集團。這個集團宛如一張緊密而強大的權力大網,將秦國的朝政牢牢掌控在手中,開啟了太后攝政與外戚專權的先河。在她的統治下,秦國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她以女子之身,在男性主導的政治舞臺上,站穩了腳跟,成為秦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
在外交與軍事方面,宣太后同樣有著令人矚目的舉措。攝政期間,韓國因受到楚國的威脅,向秦國求援。然而,宣太后從秦國自身利益出發,拒絕了伐楚救韓的請求。但秦昭襄王卻有著自己的戰略考量,最終還是派兵救韓于楚。此外,位于秦國西北邊境的義渠國,長期以來一直是秦國的心腹大患。這個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憑借著剽悍的騎兵與靈活的戰術,屢屢侵擾秦國邊境。面對這一勁敵,宣太后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政治智慧與果敢決斷。她毅然放下太后的尊貴身份,不惜以自己的美色為餌,與義渠王展開了長達三十年的巧妙周旋。據史書記載,她甚至與義渠王育有兩個兒子。這漫長的布局,看似荒誕,實則蘊含著深遠的政治意圖。最終,在甘泉宮的一場精心策劃的宴席上,當義渠王還沉醉在溫柔鄉的幻夢之中時,宣太后果斷出手,一舉誘殺義渠王。隨后,秦國鐵騎如洶涌的潮水般橫掃義渠全境,這個長期困擾秦國的強大邊患,終于被連根拔起,為秦國的統一大業消除了一大障礙。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秦昭襄王在歲月的磨礪中逐漸成長成熟,對權力的渴望也日益強烈。母子之間圍繞權力展開的博弈愈發激烈,曾經緊密的政治同盟出現了裂痕。公元前266年,魏人范雎的一句“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穰侯耳”,如同投入靜水的巨石,激起千層浪,成為了這場權力斗爭的導火索。秦昭襄王聽從范雎的建議,下定決心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權,將她任用的外戚“四貴”全部驅逐至關外。曾經權傾朝野的宣太后,就這樣在政治斗爭的浪潮中黯然落幕,被親生兒子廢黜。
次年(公元前265年)十月,這位曾經叱咤風云的鐵血太后,在孤寂與憂憤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最終葬于芷陽驪山。宣太后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她以女子之軀,在男性主導的戰國政治舞臺上,縱橫捭闔,翻云覆雨。她的決策與行動,深刻影響了秦國的發展走向,為秦國日后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的故事,成為了后人傳頌的傳奇,激勵著無數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探尋她的智慧與勇氣,也讓我們對那個波瀾壯闊的戰國時代,有了更為深刻而生動的認識。
作者簡介:黃申,微信公眾號:磬鄉文學苑,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宿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擅長于散文、隨筆、小小說系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