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滅六國,最難打的敵人到底是哪一個?有的說是楚國,畢竟楚國雖然國力漸弱,卻依然保持著強大的潛力,“亡秦必楚”的豪言也讓人感到震撼。但實際上,秦國在征服六國的過程中,最棘手的對手是趙國。趙國的最大屏障就是李牧——這位彪悍的北方漢子,身披鎧甲,堅守雁門關,憑一己之力抵擋匈奴多年。他并非出生在名門,但卻憑借智慧和勇氣成為了趙國的軍事頂梁柱。在廉頗被排擠后,李牧徹底成為了趙國軍中的領袖。即使面對秦國的王翦,李牧也能憑借堅韌的防守成功抵擋秦軍的進攻。如果不是那個奸臣郭開的陷害,恐怕秦國的統一之路還會延遲許多年。
我們接下來詳細了解秦國是如何一步步攻克六國的,特別是趙國的艱難抵抗。
公元前236年,嬴政派遣王翦、桓齮、楊端和三位大將聯手進攻趙國的鄴城。盡管攻占了周圍的九座城池,鄴城依舊頑強未下。于是,王翦帶領大軍轉向“閼與”,然而,這次攻擊同樣沒有成功。初戰失利讓王翦十分焦急,他開始調整軍隊陣容,精銳部隊組成特戰小隊,再次發起對鄴城的猛攻,這次終于成功攻下了鄴城。
公元前234年,嬴政再次派桓齮進攻趙國平陽,一舉斬殺趙國十萬大軍,旗開得勝。嬴政聽聞勝利的消息,欣喜若狂,特地親自前往前線慰問。第二年,桓齮趁勝追擊,翻越太行山,準備攻占趙國的宜安。正當他滿懷信心時,趙王遷把李牧召回,李牧的出現,給了趙國最后的希望。
李牧與廉頗一樣,以防守見長。到達宜安后,李牧并沒有急于迎戰,而是加固城墻,修建防御工事,穩扎穩打。而桓齮雖然精銳出擊,卻并未能迅速突破防線。他決定“圍點打援”,攻擊“肥下”以誘使李牧出城作戰。然而,李牧機警異常,反而繞過桓齮,出其不意地攻入了桓齮的后方。桓齮慌忙回師救援,結果再次遭遇李牧的伏擊,損失慘重。至此,桓齮徹底從歷史的舞臺上消失了。
在秦軍屢次攻打趙國的過程中,韓國被嚇得不輕,主動向秦國稱臣,甘為藩屬。韓國的南陽太守騰投奔了秦國,并被任命為“內史”,掌管秦國的行政事務。此時的韓國,已經徹底淪為秦國的附屬國。
公元前232年,秦國發動第三次進攻趙國,兵分兩路,一路從鄴城北上,一路從太原南下,企圖合圍趙國的都城邯鄲。李牧任命副將司馬尚守衛鄴城,而自己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北上,成功在“番吾”大敗秦軍,將其擊退至趙國境外。
然而,連續三次攻趙未果,嬴政決定轉攻其他國家。于是,他派遣內史騰攻打韓國。內史騰精通韓國地理,直接渡過黃河攻入韓國都城新鄭,將韓國國王韓王安俘虜,韓國就此成為秦國的第一個滅國對象。
公元前229年,秦國再次派出王翦、楊端和兩位大將聯合進攻趙國。李牧依然坐鎮指揮,經過一年的圍攻,王翦依然未能攻下趙國。于是,王翦開始采取陰謀手段,送金銀賄0賂趙國丞相郭開,企圖讓郭開把李牧調走。郭開正是個趨利避害之人,他看到金錢的誘惑后,開始向趙王遷散布李牧欲反叛的言論。趙王遷忌憚李牧的威脅,立刻派遣趙蔥和顏聚接管軍權。李牧知道后堅決拒絕,讓他們兩人陷入困境,并最終被郭開密謀殺害。
李牧死后,趙國的防線迅速崩潰,王翦趁機突破,攻陷了邯鄲,俘虜了趙王遷。嬴政得知邯鄲陷落后,急忙親自趕到這里。這不僅是他的“故鄉”,也是他年少時遭遇過不公與欺壓的地方。此行,嬴政不僅是來完成統一大業,更是來復仇。曾經的敵人,如今全都被他一一坑殺。
趙國雖亡,但仍有公子嘉帶領少數殘兵逃入“代地”,自立為“代王”,并與燕國結盟,繼續與秦國對抗。但無論他們如何掙扎,趙國的滅亡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
接下來,燕國也未能幸免。燕太子丹深知憑燕國的微弱國力,無法與秦國硬拼,于是決定策劃刺殺秦王嬴政的行動,派遣荊軻前往。可惜,荊軻未能成功,反而激怒了嬴政。嬴政下令親自出征,由王翦帶兵攻打燕國。燕王喜一邊逃往遼東,一邊向代王嘉求援。代王嘉建議他殺掉太子丹,以此取悅秦國。然而,燕王喜終于在壓力下決定殺掉親生兒子太子丹,而秦國軍隊也因此停下了進攻。
然而,這并非因太子丹的頭顱,而是因為秦國內部發生了三件大事。首先,原韓國的都城新鄭發生了叛亂,嬴政不得不親自組織平叛。其次,丞相昌平君因反對攻打楚國被罷免,并貶往陳縣。最后,王翦向嬴政提出要退休,準備過安穩的生活。三件事情足以讓嬴政頭痛,特別是昌平君和王翦兩位大臣的離開,使得秦國政權面臨巨大的空缺。
公元前225年,嬴政決定再次出征,派出兩路大軍,一路由李信率領攻打楚國,另一路由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攻打魏國。魏國在王賁的攻勢下迅速滅亡。然而,李信攻打楚國時遇到嚴重挫折,因內部叛亂失利,導致大敗。此時,嬴政不得不重新求助于王翦。
最終,王翦應召出山,他帶領60萬大軍攻破了楚國的都城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長久以來威脅秦國的對手終于被擊潰。
公元前222年,王賁帶兵攻占遼東,俘虜了燕王喜,燕國滅亡。一路上,他還順便滅了代國。如今,六國已經有五個被秦國吞并,剩下唯一一個未滅的齊國,也開始感到不安。齊國雖然已有40多年沒有戰爭,但面對已經強大到無可匹敵的秦軍,依然無法逃脫命運的擺布。最終,王賁輕松攻入齊國的都城臨淄,齊國滅亡。
秦國統一天下后,嬴政自認為“秦王”這一稱號已不再匹配自己的偉大,于是決定自稱“皇帝”。他還規定:“始皇帝”之后,將由他的兒子繼承為“二世皇帝”,然后是“三世皇帝”,以此類推,建立了一個“永世”傳承的帝國。然而,他絕對沒有想到,自己所創造的龐大帝國,僅僅在二世后就迅速崩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