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先看一段《史記魏世家》的原文“惠王數被於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利吾國?孟軻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欲利,上下爭利,國則危矣。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這段文字咱們也用過很多次了,但還是簡要地解釋一下。
青銅器。
大致意思就是:魏惠王說寡人沒有才能,這才導致魏國軍隊多次戰敗,而魏國的太子也遭到俘虜,戰爭導致魏國國內人力空虛,有愧于魏國的先代君主和魏國的宗廟社稷,您們千里迢迢而來,能不能為寡人出個主意呢?孟子的回答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以仁義治國。
青銅器。
先不論孟子的說法如何,咱們從這段話中可以知道一點那就是魏惠王時期魏國和其他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是非常頻繁的,同時有多次軍事災難,這才導致魏國國力到魏惠王末期已經枯竭。當然了我說魏惠王末期魏國的國力已近枯竭是根據這段話中所總結出來的信息。
咱們可以看一看這段話之前《史記魏世家》的記載。
青銅器。
實際上在魏惠王元年,魏國就迎來了一場極其慘烈的軍事災難“公孫頎自宋入趙,自趙入韓,謂韓懿侯曰:魏與公中緩爭為太子,君亦聞之乎?今魏得王錯,挾上黨,固半國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懿侯說,乃與趙成侯合軍并兵以伐魏,戰于濁澤,魏氏大敗,魏君圍。趙謂韓曰: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且利。韓曰:不可。殺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貪。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彊於宋、衛,則我終無魏之患矣。趙不聽。韓不說,以其少卒夜去”魏國遭到韓國和趙國的兩面夾擊,險些滅亡。
青銅器。
在此之后就是幾乎沒有間斷的戰爭記錄:魏惠王二年,魏國在馬陵擊敗韓國,在懷地擊敗趙國;魏惠王三年,魏軍在觀地被齊國軍隊擊敗;魏惠王五年,魏國和韓國在宅陽相會,又在武堵筑城,被秦軍擊敗;魏惠王六年,魏軍攻破了宋國的儀臺;魏惠王九年,魏國在澮地擊敗韓軍,在少梁和秦國激戰,魏國丞相公孫痤被俘,但是魏軍依舊攻取了龐地;魏惠王十年,魏國攻下了趙國的皮牢。
青銅器。
咱們再接著看:魏惠王十六年,魏惠王和秦孝公在杜平這個地方相會,魏國又派兵攻打宋國的黃池,將該地攻取,但是宋國的軍隊很快將此地收復;魏惠王十七年,魏國軍隊和秦國軍隊在元里交戰,秦國攻克少梁,而同一年魏國軍隊又包圍了趙國的邯鄲城;魏惠王十八年,魏軍幾乎攻破了邯鄲,而趙國向齊國求援,于是魏國和齊國雙方爆發了桂陵之戰,結果是魏軍大敗。
青銅矛頭。
魏惠王十九年,諸侯聯軍開始圍攻魏國的襄陵,魏國開始筑長城,并且加固固陽的城防。魏惠王二十年“歸趙邯鄲,與盟漳水上”。
戰國時代的頭盔。
魏惠王三十年,魏國再次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魏馬陵之戰爆發,魏國大敗,魏國太子申被俘,大將龐涓戰死。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也是齊國名將田忌和軍師孫臏以成名的兩戰。
青銅矛頭。
魏惠王三十一年,魏國再次喜提諸侯聯軍“秦、趙、齊共伐我,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卬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以公子赫為太子”魏國從安邑遷都大梁。
青銅矛頭。
魏惠王末期魏國的衰弱也可以從戰國策有關魏國的記錄中可窺見之。馬陵之戰后,魏軍幾乎全軍覆滅,連吃敗仗的魏惠王準備起傾國之兵攻打齊國,惠施勸說道“固先屬怨于趙,而后與齊戰。今戰不勝,國無守戰之備,王又欲悉起而攻齊,此非臣之所謂也。王若欲報齊乎,則不如因變服折節而朝齊,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則楚必伐齊。以休楚而伐罷齊,則必為楚禽矣。是王以楚毀齊也”大致意思就是勸魏惠王向齊國稱臣,以此挑起齊楚兩國之間的爭端。
青銅戈。
齊國丞相田嬰準備同意魏國的請求,張丑勸說道“不可。戰不勝魏,而得朝禮,與魏和而下楚,此可以大勝也。今戰勝魏,覆十萬之軍,而禽太子申;臣萬乘之魏,而卑秦、楚,此其暴于戾定矣。且楚王之為人也,好用兵而甚務名,終為齊患者,必楚也”如果齊國沒有在戰場上對魏國取得完勝,那么此時和魏國議和共同對付楚國,自然會獲得大勝,可是此時魏國已經被徹底擊敗,再接受魏國的朝見,那就會激怒強大的秦國和楚國。但是田嬰沒有聽張丑的話,楚國果然發兵攻打齊國,趙國也策應之,楚國軍隊在徐州擊敗齊國。
青銅戈。
昔日最能打的魏國在此時居然要靠著“二虎相爭必有一傷”的策略報復齊國了,也可見馬陵之戰的慘烈程度要比桂陵之戰高很多“齊、魏戰于馬陵,齊大勝魏,殺太子申,覆十萬之軍”此戰魏國是全軍覆沒。在魏惠王去世之后,魏國無論是在對齊國,還是對秦國,都無法單獨作戰了。可以說從魏惠王元年開始一直到魏惠王三十一年,持續三十年的戰爭加上最后慘烈的馬陵之戰,讓魏國從戰國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下來。
青銅器。
作為四戰之地的魏國為何能在強國環伺的環境中堅持這么久?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農業,一個是人口。中原地區的農業水平自不用多說,水平肯定是相當高的,而高的農業水平就能夠維持更多的人口。戰國時期韓魏兩國的疆域實際上把后世西漢的“司隸部”也就是受到司隸校尉監察的地區包括在內,除了漢代的長安。而司隸部的人口哪怕是到了漢武帝時期,也超過600萬,這一時期距離魏國鼎盛期已經有兩個世紀了,中間經歷了戰國中后期各個諸侯國的拉鋸戰、秦國滅亡六國的戰爭、慘烈的楚漢戰爭、七國之亂的間接影響,其人口數量肯定是不如韓、魏鼎盛期的。
青銅弩機。
魏國兵力之強盛戰國策也有所記載“昔者魏王擁土千里,帶甲三十六萬,其強而拔邯鄲,西圍定陽,又從十二諸侯朝天子,以西謀秦。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昧,令于境內,盡堞中為戰具,竟為守備,為死士置將,以待魏氏”所以這也就是作為四戰之地的魏國為什么能夠在幾十年的時間堅持與列國抗衡,并且一度大有一統三晉之勢。
青銅兵器。
但是戰國時期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這是一個大變局的時代,什么大變局呢?從傳統的封建制轉換為君主中央集權制,而中央集權制之下則是君主依靠拿俸祿的流官統治編戶齊民,這種制度就使君主能夠更加自如地支配人力資源以滿足自身擴張的意愿,這就是戰國列國變法的最終目的,可以說這也就是日后秦漢帝國的“歷史大勢”。但是,這也就意味著諸侯國的命運更加系于中央政權甚至是君主一人的昏庸或者明智,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