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本該風平浪靜的經合組織峰會(ECO)上,出現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小插曲”——伊朗總統萊希突然離開自己原本的位置,主動坐到了巴基斯坦總理謝赫巴茲·謝里夫的身邊。這一看似簡單的換座行為,卻在短短48小時內席卷了整個中東政壇的輿論場,成為外交分析師們熱烈解讀的焦點。
萊希臉上的笑容微妙、身體前傾、眼神時不時望向謝里夫,而后者卻穩穩坐在原位,姿態沉靜不動。這不是友好訪問的客套,而是肢體語言的公開“投票”。誰是主動靠攏者,誰是自信迎接者,一目了然。這場外交戲碼背后,伊朗似乎在無聲中低下了頭。而巴基斯坦,則開始踏入一個被外界從未認真設想的角色區間。
此次峰會雖是經濟合作組織的年度例行會議,但伊朗在會上顯得異常“克制”。無論是言辭措辭、座次安排還是社交互動,都展現出極大柔和和禮讓。反觀巴基斯坦,不僅發言強硬,而且在場內外交中都展現出一種“新主場”的從容氣勢。曾經是伊朗“老大哥”角色的中東強權,怎么突然轉為主動示好者?
這還得從不久前伊朗國內的局勢說起。自霍爾木茲海峽局勢緊張、以色列與哈馬斯沖突不斷升級以來,伊朗已經在多條戰線上耗損過多。加上美歐持續制裁和內部抗議聲浪不斷,伊朗在外交場合明顯“收縮”,急需穩住周邊局勢。而巴基斯坦,恰恰成了那個“穩住場子”的關鍵變量。
近一個月以來,據觀察,越來越多的外資、軍備與地緣政治注意力,開始向伊斯蘭堡靠攏。中國加強中巴經濟走廊投資,美國也在背后悄然與巴軍方保持溝通。而最關鍵的是,土耳其、沙特、卡塔爾這些原本各自為政的中東“巨人”,都開始悄悄把巴基斯坦納入自己的“朋友圈”。一場不動聲色的布局,正在形成一個新的中東小多邊核心——伊朗反倒被邊緣化了。
從軍事角度看,巴基斯坦手握核武,有實戰經驗豐富的軍方背景,且與塔利班關系微妙復雜,正好成了各方勢力在“伊斯蘭圈”尋找平衡點的最好載體。而從經濟上看,雖然巴基斯坦內債壓力大,但中東產油國的投資意愿激增,加上IMF近期剛剛通過新一輪融資支持,讓外界對其潛力重新估值。
所以,伊朗總統在會上的“換座”,看起來像一場巧合,其實卻是中東劇本中一次精心安排的伏筆。或許他本人也不愿做出這樣的肢體語言屈服,但外交就是一場關于氣場與細節的博弈——誰起立走向誰,誰在聚光燈下被圍繞,誰就在權力轉移的劇本中失分了。
未來的中東,可能不再是伊朗-沙特的雙核時代,而是進入了一個“多極混戰+巴基斯坦支點”的新格局。而我們接下來的重點,不妨繼續盯緊伊斯蘭堡這個原本低調、如今逐漸走向臺前的力量中心。
你怎么看伊朗這次的“換座”?你覺得巴基斯坦能否穩住這個意外得來的中東主角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