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高后呂雉去世,以陳平和周勃為首的軍功貴族發(fā)動政變,推翻了呂氏集團。為了避免日后遭到政治上的清算,大臣們決定廢黜呂后扶持的皇帝,改立劉邦其他的兒子登基。一番商議后,代王劉恒被擁立為帝。
對于劉恒來說,僥幸登上皇位真是喜從天降。但是劉邦的兒子并非只有自己一個,齊王、淮南王等人也是劉邦的直系子孫,齊王更是劉邦的庶長孫。在這種情況下,劉恒的登基必然會引起其他諸侯王的不滿。難免不會有人暗中窺測神器,企圖發(fā)動新的政變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于是乎,在漢文帝繼位之初,大臣們就建議早點冊立太子,這樣不僅可以尊崇宗廟,也可以安定天下人心,避免更大的政治動蕩出現(xiàn)。
這并非是朝臣蓄意討好皇帝,確實是當(dāng)時西漢王朝的客觀需求。然而對于立儲之事,漢文帝起初是非常慎重的,他自稱是德薄之人,僥幸登上皇位已是上天的恩賜,如果一定要冊立儲君,一定要尋訪天下的賢人,日后再禪位于他。怎么可以剛剛繼位就冊立太子呢?這是無法向天下人交代的,所以還是從長計議。大臣們緊接著又建議,冊立儲君是為了宗廟和社稷,請陛下以天下國事為重,早做打算。
作為九五之尊的皇帝,顯然劉恒不可能不希望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國家的儲君,但是此時的漢文帝初登大位,威信尚且不夠,諸侯王中不服自己的也大有人在,此時冊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顯然是不明智的,再怎么也要稍微等個幾年,等一切都穩(wěn)定之后再做打算。然而大臣們似乎沒有讀懂皇帝的意思,人家并非不打算冊立太子,只是不想即位之初就冊封兒子為儲君,從而給諸侯王們留下口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見到大臣們不解風(fēng)情,漢文帝只好以退為進,他進一步解釋:“楚王(劉交)是我的叔父,吳王(劉濞)是我的堂兄,淮南王(劉長)是我的弟弟,他們都很賢明,不就是最好的繼承人嗎?其他諸侯王和宗室子弟中,賢明的人也很多,備選對象就更多了,如果不選擇他們,而選擇自己的兒子做儲君,這是不對的,我不贊成這種做法”。
話說到這個份上了,大臣們總算明白皇帝的意圖了,原來您老人家不是不想冊立儲君,是不好意思開口冊立自己的兒子,害怕別人嘲諷你不夠賢明。要是在諸侯王或者宗室子弟中挑選繼承人,那張三李四,阿貓阿狗都有資格,誰也不服誰,容易產(chǎn)生更大的爭議,選擇自己的兒子做太子,就沒這么多爭議了。但是皇帝陛下自己不好意思提啊,所以大臣們就要順著陛下的意思來搭建臺階了。
于是大臣們堅決的請求:“皇位的繼承是國家大事,夏商周以來,無非就是傳位于兄弟和傳位于兒子兩種方式,傳位于兄弟,常常會引起權(quán)力斗爭,甚至?xí)煜麓髞y,東周以來,兄弟相爭的案例太多。傳位給兒子就沒有什么爭議了。且夏朝多半兄終弟及,皇室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內(nèi)斗不斷。而商和周,尤其是周朝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度。周朝國祚能延續(xù)那么多年,恰恰說明傳位給兒子對國家穩(wěn)定更加有力。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高帝劉邦才選擇了傳位給兒子的制度,為的就是大漢朝的長治久安,希望皇帝陛下不要破壞了這個傳統(tǒng)。”
看到大臣們說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也給自己把臺階鋪墊好了,漢文帝終于心滿意足了,要是繼續(xù)遮遮掩掩的話,這場戲就演過頭了。一場兄禪讓制政治秀結(jié)束了,取而代之的還是嫡長子繼承制度。在文帝幸運的撿漏登上皇位之后,劉啟也幸運的成為了大漢王朝的太子儲君。和劉啟一樣高興的還有普天之下的嫡長子們,因為文帝決定賞賜天下所有繼承父親爵位的長子進爵一級。由此可知,文帝能夠冊立兒子當(dāng)太子,心里別提有多高興啊。在漢文帝百年之后,太子劉啟也順利的成為了西漢王朝的下一任皇帝。
(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聊讀書心得,交天下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與關(guān)注帆哥的人文小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