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兩類非常有意思的人。
第一類人叫士,例如張儀、蘇秦等人,他們憑借自己的文才成為各個諸侯國的座上賓;
第二類人叫游俠,例如專諸、要離等人,他們憑借過人的武功,幫助君王立下功績;
這兩類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投奔的對象,往往都是諸侯王,而不是當(dāng)時的大周皇帝。
有人可能會說,當(dāng)年周天子名存實亡,諸侯王才是扛把子,所以士和游俠,才會去投奔他們。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對。
大家熟悉的漢高祖劉邦,有些人認為他早年是個混混,混的是黑道,也有人認為,劉邦當(dāng)年的官職雖然不高,但也算是體制內(nèi),人家應(yīng)該走的是白道,還有人說,劉邦是身在體制,但實際也混社會,他是黑白通吃。
這些說法也各有道理,但也都忽視了他的另一條屬性,那就是劉邦其實也是一名游俠。
劉邦早年并不是一直生活在出生地沛縣,而是去過魏國游歷過一段時間,他去魏國干嘛呢?
史書給出的答案是,他當(dāng)年羨慕喜歡養(yǎng)士和招募游俠的信陵君魏,想去人家手下當(dāng)游俠。
結(jié)果找了一圈才發(fā)現(xiàn),信陵君已經(jīng)去世多年,于是他又去找了信陵君養(yǎng)的門客張耳,跟著后者混了一段時間,當(dāng)時劉邦的身份,就算是游俠。
此后劉邦回沛縣以后,利用自己體制內(nèi)的身份,籠絡(luò)了不少地方人物,他的這種做法,其實也是變相在蓄養(yǎng)游俠。
后來天下大亂,劉邦帶著自己結(jié)交的那幫游俠,開始打天下,他在這個過程中,曾像游俠一樣,投奔過有貴族背景的項羽家。
后來劉邦建立大漢時,最重要的幾個人中,就有類似于游俠和士結(jié)合體的張良,還有類似的一大批人。
劉邦建立漢朝之后,漢朝雖然像秦朝一樣,是個大一統(tǒng)的國家,但是漢朝初年的骨子里,其實還是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樣。
漢朝內(nèi)部充斥著各種諸侯,而此時的諸侯像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樣,擁有高度的自治權(quán),因此很多有才華的人,紛紛走進諸侯的官邸,成了他們的士和游俠。
這種士和游俠投奔諸侯,而不是投奔大漢皇帝的行為,雖然對朝廷是個威脅,但它卻持續(xù)了很久,從劉邦建立大漢朝開始,一直持續(xù)到一個人的死亡為止。
那么這個人又是誰呢?
他的名字叫竇嬰,史書對他早年的記載中,有這么幾個字:喜賓客。
竇嬰有個叫竇猗房的堂姑,竇猗房后來成了漢文帝的皇后,竇嬰雖然和堂姑關(guān)系不算融洽,但也算是鐵桿的外戚。
漢景帝時期,朝廷想打壓軍功集團,削除各地諸侯,于是重用外戚,竇嬰這個外戚,又參加過平定七王之亂,所以威望很高。
漢武帝時期,因為竇太后的原因,竇嬰也受波及,開始被漢武帝邊緣化處理,但竇嬰一度位高權(quán)重,就是再被邊緣化處理,他的影響也不小,所以漢武帝一直沒有對竇嬰下狠手。
后來曾跟著竇嬰混的外戚田蚡,在漢武帝時期向上躥的很快,并和“老上級”鬧了矛盾,本來兩人的矛盾并不致命,但是田蚡在打小報告時,卻說了這么一段話:
天下幸而安樂無事,蚡得為肺腑,所好音樂狗馬田宅。蚡所愛倡優(yōu)巧匠之屬,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而俯畫地,辟倪兩宮間,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
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田蚡說現(xiàn)在天下太平,我雖然有問題,但也不過是養(yǎng)些具有娛樂性質(zhì)的人,但是竇嬰等人呢,他們養(yǎng)的可是游俠之流,他們這種搞法,是對皇帝陛下有巨大威脅的。
既然會威脅到皇權(quán),漢武帝自然不會手軟,漢武帝后來隨便找了個理由,就把竇嬰給殺了。
竇嬰的死,其實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落幕,游俠的時代一去不復(fù)返了,士的時代也發(fā)生了變化,他們的歸宿只能是體制內(nèi),而不能是諸侯門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