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邊驚現一條無頭大魚!這條怪魚光尾巴就有三十多厘米寬,死沉死沉的,村民用板車拉都費勁。
專家鑒定這是條野生大花鰱,活著時至少一米三長,百來斤重。好好的魚為啥只剩身子?
這事得從小浪底水庫調沙說起。每年六七月,小浪底都要放水沖泥沙。今年水量特別大,每秒流量沖到4600立方米,比平時猛了五倍多!
水里泥沙含量最高能達到半噸每立方米,簡直像泥漿。這么大的沖擊力,魚頭最先遭殃。上百米高的水砸下來,魚頭直接撞碎在閘門上。
身子被泥湯子裹著沖下來,就成了村民看到的無頭魚。調沙對黃河治理確實有效。
二十年來沖走25億噸泥沙,下游河床降低了三米多。山東還"長"出不少新地。
但對河里生物來說,這就是場災難。水庫開閘前已經撈了210噸魚轉移。
但總有些漏網之魚,這條大花鰱就是倒霉蛋之一。村民發現時,魚尾巴上還卡著個塑料瓶,看來掙扎過。
岸邊很快圍滿了看熱鬧的人。有人想渾水摸魚,有人純粹好奇。
最后這條魚被王大爺花幾百塊買走,雖說沒頭,但野生魚肉肯定香。
更讓人心疼的是隨后幾天。河面上漂滿了小白條、翹嘴等小魚,白花花一片。
這些魚根本扛不住泥湯子的摧殘。
調沙這事真是兩難。不清淤下游危險,清了魚蝦遭殃。今年水量這么大,死魚特別多,生態代價是不是有點高?
村民現在明白了,以前覺得渾水好摸魚,現在知道背后要付出多大代價。但為了防洪安全,調沙還得繼續搞。這條無頭大魚引發了不少思考。
我們在治河時,能不能找到更溫和的方式?
既保安全又護生態,這個平衡點在哪?
水慢慢變清了,但留給我們的思考遠沒結束。黃河治理要走的路還很長,需要更多智慧來解決這些兩難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