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競選時高喊"修復中韓關系"的李在明,真正坐上總統寶座后才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一邊是中方遞來的93閱兵邀請函,一邊是美國揮舞的經濟大棒,樸槿惠當年的風光與慘淡,就像一面照妖鏡,讓這位新總統進退兩難。
李在明的"9個字外交"能解開這個死局嗎?韓國這次還能在中美之間繼續走鋼絲嗎?
作者-k
那9個字,藏著外交的所有心機
"將盡快改善韓中關系"——看似平淡無奇的表態,實際上每個字都經過精心雕琢。"將"字表決心,"盡快"顯急迫,"改善"很中性,"韓中"有順序。這位新總統就像走鋼絲的雜技演員,一個字都不敢說錯。
想想樸槿惠當年的豪言壯語,再看看李在明的字斟句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外交辭令的背后,是國際環境的滄桑巨變。
要知道,樸槿惠2015年訪華時,可是直接表態"中韓關系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而李在明現在只敢說"盡快改善",這四個字的差距,道盡了韓國外交的無奈。
話說回來,說出來容易,做起來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三座大山壓頂,李在明快喘不過氣了
先說美國這邊的壓力。100億美元的軍費,比去年整整翻了10倍。25%的關稅大棒,已經讓韓國企業叫苦不迭。特朗普的意思很明確:錢可以少賺,隊必須站對。
這100億美元是什么概念?相當于韓國一年軍費預算的四分之一。這哪里是軍費分攤,簡直就是保護費敲詐。可李在明敢說不嗎?不敢。韓國的安全命脈還捏在美國手里。
再看國內的制約。外交部、國防部里的那些老江湖,眼睛都盯著青瓦臺的一舉一動。任何"出格"的舉動,都可能引發政治海嘯。李在明的支持率本來就不算穩,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更別說那些保守派媒體,天天盯著李在明的對華政策找茬。一旦他表現出過分"親華"的傾向,立馬就是"背叛同盟"的帽子扣過來。
最要命的是經濟賬。韓國對華貿易的依賴度高達28%,斷了這條線,韓國經濟得倒退十年。三星的芯片、現代的汽車、LG的家電,哪一個不需要中國市場?
可要是惹惱了美國,后果同樣不堪設想。特朗普已經放話了,普通關稅從10%提到25%,本月9日就生效。韓國出口企業的利潤本來就微薄,這一下子就是致命打擊。
時間還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留給李在明思考的窗口越來越小。這種進退兩難的困境,歷史上倒是有過先例。
樸槿惠的成功劇本,為什么李在明學不了?
十年前,樸槿惠也站在過同樣的十字路口。
2015年的那次訪華,樸槿惠玩了一手漂亮的平衡術。先去華盛頓給美國人吃定心丸,再去北京握手言歡。既要了面子,又拿到了里子。
那次訪華的成果有多豐碩?中韓自貿協定順利簽署,雙邊貿易額突破3000億美元。樸槿惠的支持率一度飆升到60%,連韓國媒體都說她"外交天才"。
可好景不長。薩德系統一部署,中韓關系從云端跌到谷底。赴韓中國游客減少65%,雙邊貿易下降22%。樂天瑪特在中國的99家門店,一夜之間全部關門。
更要命的是,樸槿惠自己也因為各種原因黯然下臺。"閨蜜門"丑聞、彈劾案、最終的牢獄之災,外交上的風光完全抵不過內政上的失敗。
李在明很清楚,他不能簡單地復制樸槿惠的作業。一來,國際環境已經天翻地覆。中國的軍事實力今非昔比,第三艘航母即將服役,雙航母編隊穿越第二島鏈已成常態。美國在亞太的絕對優勢正在被肉眼可見地稀釋。
二來,美國的對華政策也從"接觸+遏制"變成了"全面圍堵"。特朗普上臺后,對華貿易戰的硝煙就從沒停過。這個時候談什么平衡外交,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三來,特朗普這個人比當年的奧巴馬難伺候多了。奧巴馬至少還講點盟友情誼,特朗普是純粹的商人思維: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問題是,除了樸槿惠的路子,李在明還能怎么走?
賭還是不賭?時間不等人
最近這位美國總統的表現,真是讓人看不懂。一邊對中國揮舞貿易大棒,要求盟友共同圍堵;一邊又默許中國進口伊朗石油,還在北約峰會上刪掉了對華負面措辭。
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特朗普還公開表示要組建龐大的商務代表團訪華。這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是真心想緩和中美關系,還是在玩什么更大的游戲?
如果特朗普真的敲定了訪華行程,那李在明的選擇就簡單了。老大都去了,小弟跟著去有什么不對?甚至還可以美其名曰"韓美協調一致的對華政策"。
可萬一特朗普臨時變卦,李在明豈不是成了出頭鳥?到時候華盛頓一句"韓國背叛盟友",李在明就算跳到漢江里也洗不清了。
更深層的問題是,這次機會錯過了,下次還要等十年。十年后的世界會是什么樣?中美力量對比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韓國還有沒有今天這樣的選擇空間?沒人敢打包票。
從經濟角度看,韓國對華貿易順差已經連續多個季度收窄。重啟中韓自貿協定升級談判的渴望,比十年前迫切百倍。錯過這個窗口,韓國經濟的前景真的不好說。
從政治角度看,李在明需要一次外交突破來穩固自己的地位。剛上臺一個多月,支持率還在爬坡期,急需要一個能提振民心的外交勝利。
說白了,李在明面臨的不只是一次外交選擇,更是一場關乎韓國未來十年國運的豪賭。在大國博弈日益激烈的今天,每個"夾心餅干"國家都可能面臨這樣的選擇題。
德國在美俄之間的平衡、新加坡在中美之間的騰挪、土耳其在北約與俄國之間的游走,哪一個不是在鋼絲上跳舞?
賭還是不賭?這道題,怎么答都不容易。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時間不等人。
結語
李在明的"9個字外交",說到底就是小國外交的生存藝術。
說實話,看著李在明在中美之間小心翼翼地措辭,讓人想起了那句話:"弱國無外交"。可換個角度想,能在兩個超級大國的夾縫中找到一絲生存空間,這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政治智慧。
韓國的這道選擇題,不僅關系到東北亞的格局,更是給所有"夾心餅干"國家上了一堂生動的外交課。在這個大國博弈白熱化的時代,或許每個國家都需要這樣的平衡藝術。
你覺得李在明最終會去北京嗎?歡迎留言說說你的判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